农村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几点思考
(2019-06-21 08:02:26)分类: 教育论文 |
农村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几点思考
课后作业就是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表。教师在为学生预留作业时,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通过对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精心设计,提高学生主动做作业的兴趣,有效地完成有关作业。所以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合理设计是学生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兴趣以及数学核心素养均能得到发展、锻炼和提高,使得农村学校的后进生的比例逐渐的减小。
关键词:设计
引
一.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意义
学生是一座资源宝库,“以生为本、责任担当”激发学生内心潜能,让学业成绩成为撬动学生的杠杆,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在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较多,部分学生数学学业成绩分化严重,学业成绩评定唯分数论,作业、练习都是“一刀切”模式,希望所有学生学业成绩齐步走,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在疏远、分歧、冷漠、对抗和冲突中,教师投入到作业设计上的精力往往微乎其微,学生望“业”生畏,苦不堪言,大大妨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特别是部分女生学业测试得分低,更是使得她们对数学失去了兴趣。我们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建立必要的数学分层作业,使学生获得对数学认知、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数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使得数学学科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想解决的问题
通过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使得数学课堂有效并充满活力,老师进行因材施教,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容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反思教学过程,提高师生合作效率,提供适合于学生的作业形式与内容,建立一套适合农村学校初中数学作业、练习分层设计的作业模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学生数学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更能充分体现数学这门自然学科的价值。
三、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基本思路
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是改变数学作业单一、枯燥的题海作业,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乐于接受,乐于理解,乐于愿做的一种作业模式;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我认为应做好这样几点:首先应注意数学作业的“质”, 作业应结合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在作业的选题上既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应有的特点;还应当科学地控制数学作业的量;课后布置20分钟左右的作业量,要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练习,精心设计题目,为学生布置高质量、具有典型性的作业题。其次是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形式多样化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觉到数学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必要时还可以补充一些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这一类实践性的作业,让他们体会到实践中的数学。最后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由易到难,按照不同能要求编成题组,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综合应用、方法技能的解答、能力拓展的阶梯型题目,使学生的思维坡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让学生每解一题,都能亲自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规律,领略到解题的意境和命题的构思。经过这几种方法对作业分层化处理,对于提高学生做好课堂和课后作业的积极性就切实有效了。
四、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具体方法
(一)分层作业设计和分层施教设计两不误
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作业时,应精心设计,从数学思想方法着手,为学生设计一些有梯度、综合性高的作业,帮助他们进行归类。在布置分层作业时,教师也应注质量问题,尽量减少学生的无效劳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分层作业布置上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循序渐进、因人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有所收获。
1、学生分层,确定分层作业的对象
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学习态度和个人意愿等,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的学习小组:学困生分为A组,中等生分为B组,优秀生分为C组。这样分组的目的是可以使学生合理定位,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同时也能熟知其他同学的基本情况,便于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将学生分层之后,作业也分成三个层次:
(1)基本练习:重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操练,如简单的计算、基本画图、熟记公式、定理等巩固练习,主要适合于A组学生。
(2)综合练习: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主要适合B组学生。
(3)开放性的练习: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 一般适合于C 组学生。
在具体设计分层作业时,原则上是给A组布置与教材例题类似的作业,目的是能让他们仿照例题能找出解题方法,掌握新知;给B组布置一些例题的变式练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灵活的运用,提高和巩固所学知识;给C组布置一些开放性和综合性的题目,使他们能把知识拓展延伸,提高优秀生的数学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针对上述三个层次作业的特点和要求,可以设计出独立型分层作业和合作型分层作业。
例:独立型分层作业可以设计这样一组作业:
A组: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2x2-2y4
(4)a4-81
B组:
x2+3xy+2y2
C 组:1、请你从下列各式中,任意选择两式作差,并将得到的结果因式分解:
2、请写出一个三项式,使它能先提公因式,再运用公式法来因式分解,你编的三项式的分解因式是
C组的学生不仅要学会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而且要懂得借助课本内容的思想方法去编拟习题,这也是有效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样的作业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巩固了课本知识,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机会。
同一题目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
例:1、学校想利用一面长为 x米的墙及可以围成
(1)如果车库的宽为
(2)请你帮忙计算一下,如果车库的总面积为32平方米,应该如何安排车库的长BC和宽AB的长度?墙的长度是否对车库的长度有影响?会有怎样的影响?
( 3)32 平方米是否是最大面积?用你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学校参谋一下。
2、某公司经营甲、乙两种商品,每件甲种商品进价12元,售价14.5元,每件乙种商品进价8元,售价10元,且它们的进价和售价始终不变,现准备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共20件,所用资金不低于190元不高于
( 1)该公司有哪几种进货方案?
( 2)该公司采用哪种进货方案可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
( 3)利用(2)中所求得的最大利润再次进货,请直接写出获得最大利润的进货方案。
这两道题的问题设计层次目标虽有差异,但仍然反映的是同一教材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阶梯式的,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有利于低层次学生向高一层次目标迈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性地做题,如A组的同学只要求他们做出(1)即可,B组要求做(1)和(2),C组则要求做完。这样设计可以让一部分比较好强的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这样大大的鼓舞了他们的士气,也让他们获得了成就感,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欲望。按目标的不同对同一作业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例如某面包店出售每个成本为6元的面包,当单价为8元时, 每天可卖出160个,在此基础上,这种面包的单价每提高1元时,每天就会少卖20个,设这种面包的单价为x元,每天销售这种面包所获得的利润为y元,
(1)用含有x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每个面包的利润与卖出的面包个数;
( 2)求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 3)当面包单价为多少时,该零售店每天销售这种面包获得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要求是: A组同学至少完成(1)和(2),B组同学至少完成(2)和(3),C 组同学直接做(3),并提示他们,如果在做题的过程当中遇到问题,则可以一步一步地做。
具体做法是:(1)对同一道题目由易到难梯度设置不同的问题,
使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探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成功尝试,激发学生的潜能,从教学效果的角度看,设问的梯度可以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多面性,达到深层次认识问题的本质,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设计阶梯型题组,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由易到难,按照不同能力要求编成题组,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思考坡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学生每解一题都能亲身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规律,领略到解题的意境和命题的构思。
2、合作型分层作业
由于不同的学生的能力有所差异,有些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有些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再者新课程不仅强调学生独立思考,更强调合作交流。所以,在设计分层作业时,还需要有意地安排一些合作型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合作型的作业一般分为相同层次型合作作业和互补型的合作作业。
如老师在为学生进行课后作业布置时,可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 A组题目是基础题,通过基础题练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基本的活动能力。对于A组题目的练习指导,教师应一视同仁热情满满,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夯实自己的基本功;B组题目与A组相比,具有高的难度和灵活性,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以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要目标。在题目设计时,应以综合练习题为主,通过这部分作业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
(二)利用课堂来进行分层施教
初中数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布置作业和课堂练习时,应根据学生层次来进行精心设计,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对所学知识都能进行强化训练,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课堂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取消对“优等生” 的优待,不要使课堂成为他们个人的“表演”课,但也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布置一些高标准的作业和练习,让他们能够“既吃得饱也吃得好”,培养其钻研、拼搏的精神,促进其思维和能力的共同发展。对于中等生,在设计作业时应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适当的拔高;对于后进生,教师可布置一些较为简单的基础题型,这种简单也是相对而言,需要他们开动脑筋、稍加努力才能完成,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既可以帮助后进生巩固基础知识,又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可谓是一举多得。例如在教授“度、分、秒的换算”时,就为学生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作业。在设计时,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通过编设问题,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如问题1:小王吃晚餐时,妈妈打开了电视,开始看“新闻联播”, 这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多少?问题2:小明吃完晚饭用了30分钟?这期间时针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问题3:小王准时关了电脑,打算把今天的所见所得写到日记本上,在写作时,不能浪费太长的时间,因为他为自己订的目标是晚上9点40分前必须上床睡觉,此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多少?小王能写多长时间的日记?对这三个问题,有不同的要求:后进组学生至少完成问题1;中等生组学生至少完成问题 1、2;优秀学生组直接做问题 2、3。
初中数学教师通过“分层作业”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提高了作业的针对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为开发学生的潜能,保护其积极性,张扬他们的个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五、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方向性
(一)教师主控,学生自主。
让学生自主留作业,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同时也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作业内容、数量以及形式的权利。大胆的进行了学生自留作业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主选作业,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作业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作业、练习开放式
有效课堂要实施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实行开放式课堂。同样作业也要开发作业资源,实行开放式的作业。
1.内容式的开放性
作业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可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 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我们可以跳出课本局限,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
2.课前课后式的开放性
教师布置学生作业不应局限于课后,包括课中,还应考虑课前,而且应注重开放性,探索性的课前预习作业,使得小小的课堂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连,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课堂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弹性作业的设计
“弹性作业”的设计改变老师强制式要学生做题,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设置多样化,在题量和难度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不做那些一看就会的题目,而选择难度较大的题。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避开那些啃不动的难题,而选择基础题和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题。在作业完成时间上也允许有弹性,可让学生在教师辅导以后再完成课后作业,这样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总之初中数学老师通过“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作业的针对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为开发学生的潜能,保护其积极性,张扬他们的个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以上就是我对农村中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一些想法,希望能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燕国材 .
[2]吴建荣 .
[3]孙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