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格塔•米特拉教授的“墙洞”实验:启示

(2013-10-09 08:43:16)
分类: 国内外案例

http://s13/mw690/e06cf1a6gx6DhyfOzGkac&690

    苏格塔•米特拉教授以从事“墙洞”实验研究和应用推广闻名于世。2013年,他荣获TED大奖。TED大奖是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Design)活动中最扣人心弦的一个环节。该奖项设立于2005年,每年只有三个获奖名额。每一位TED大奖获得者除了能获得10万美元的奖励以外,还有机会在TED大会上公开阐述其愿望,TED的组织者会尽全力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苏格塔•米特拉教授的“墙洞”实验,为教学研究和ICT教学应用开创了一个“新天地”。我认为,“墙洞”实验及其成果,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是有启示作用的。

    1、电脑能够引发和维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苏格塔•米特拉教授引用的“如果孩子有兴趣,那么教育就自然产生了。”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墙洞”实验的学习心理学原理。孩子们为什么对电脑有兴趣?还不就是苏格塔•米特拉教授安装了“墙洞”电脑这个“教育因素”引起的吗。其实,安装“墙洞”电脑就是学习环境建设和“学习情境设置”的重要内容。“墙洞里的玩意是什么?”“能做什么事?”“如何摆弄它?”等由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发出来的学习问题是实实在在驱动孩子去进行自主学习的动力。电脑虽然也有呈现学习内容的功能,但它和图书、电视机等其他也能呈现学习内容的载体或装置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电脑的智能性,可以使人和电脑之间会形成一种互动的“对话机制”。孩子们在电脑上进行自主学习,可以立即知道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解决了问题,就会产生愉悦的心理,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维持自主学习活动的持续展开。不能解决问题,会去尝试其他的办法,这也是在持续自主学习活动。当然,一而再,再而三,多次尝试不能解决问题,也有可能让孩子放弃学习的。显然,图书或电视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单向的,无法形成互动的“对话机制”。以前,曾经听人说,开展名著阅读(传统方式)时要让中小学生尝试和“大师对话”。没有“对话机制”,如何对话啊,还不是自说自话了。

    2、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的元素要予以重视。在苏格塔•米特拉教授的“墙洞”实验过程中,其实“教”的元素一直存在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墙洞”实验有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其实就是“教学”目标。安装“墙洞”电脑是,实验的一个措施,其实就是一种有意识的学习环境建设。布置学习任务(如生物知识的学习)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并进行测验,应该说也是一种“课程设计和实施”。更有意思的是,苏格塔•米特拉教授请“教师”用“祖母的办法”来“教”孩子们学习,那是一种貌似原始但很有效果的“评价”手段,对于激励和维持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比“忽悠”孩子的所谓“成功教育”真实得多。因为“奶奶云”自己也不懂学习的内容,无法对孩子们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她们只能肯定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实践证明,这种真实的和富有情感的学习过程评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的元素。

    3、“规模化”的ICT教学应用要充分考虑低成本。苏格塔•米特拉教授的“墙洞”实验的成本不是太高的。即使后期的实验增了许多显性的“教”的元素,也是充分考虑“低成本”的。苏格塔•米特拉教授在后期做的有一定规模的实验过程中,招募“奶奶云”志愿者,让她们使用SKYPE等社会化软件,通过网络“教”学生。这是一种典型的利用“云技术”开展“低成本”教学创新活动。目前,我们在开展数字化学习的探索活动。有些学校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特别是探索项目的目标、方法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直接进行设施设备的投入,以后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问题的。

    4、ICT教学应用研究应持之以恒地进行。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研究来讲,ICT教学应用研究是一项发展性的工作,积累的经验不是很多,技术发展又快,应用项目又多。我们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做了许多应用研究的项目,形成了丰富多采的案例,但真正能产生深远影响项目还不是太多。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持之以恒地做一个项目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苏格塔•米特拉教授从1985年产生想法,1988年形成论文,1991年进行初始实验……一直到在TED大会上表达进一步推广“墙洞”实验的愿望。接近三十年的时间,持之以恒地从事一个项目的研究,产生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研究成果也是必然的结果。

    5、ICT教学应用研究要重视“底层设计”的。现在ICT教学应用方面,也流行说“顶层设计”。其实,对于发展方向是确定的项目,是应该“顶层设计”的。对于一些发展方向有不确定的研究项目,进行“精确的预设”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苏格塔•米特拉教授的“墙洞”实验来看,每一个阶段的实验目标并不是“预设”的,而是逐步“生成”的。他的初始实验,主要是证实一下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孩子们在没有大人直接教的情况下,能不能学会操作。实验目标达成后,在下一步的实验中提出新目标和采取新措施。这显然是一种“底层设计”,从初始目标达成,一步一步向前发展。这对ICT教学应用研究应该是最适合的,因为现有的教学需要改进,技术却在不断地变化,要让技术为教学发展所用(而不是教学适应新技术而改变),达成教学发展之目的,这应该是我们为什么要在教学过程中应用ICT的初衷。

    据媒体报道,在2009年,苏格塔•米特拉教授曾到访过中国,还与一家媒体探讨过在中国合作开展“墙洞”实验的意向。但几年过去了,好象没有看到有什么动静。最近,在网上看到,国内一家慈善机构正在招募志愿者和募捐人,准备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安装“墙洞”电脑。这种设想应该是很好的,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是需要有好好策划的。因为成功是不能简单地复制的。在我们国家要验证“墙洞”实验的有效性和探索可行性,首先要考虑汉字输入的问题。在印度、南非和英国这样的国家,孩子们的英文字母输入是不成问题的。文字输入是“人机对话”的基本前提。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让孩子用电脑进行学习,不能回避那些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孩子们汉字输入问题。其次,“学习课程设计”的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开展此类实验,让孩子学会电脑操作技术是一个最基本的目标,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也是需要考虑的目标,更重要的目标应该是用技术克服困难,用技术启迪智慧,让孩子们的思维“走出大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