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各学段古诗词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2014-06-03 08:32:5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安康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立项号 |
XKT2013360 |
课题名称 |
《小学各学段古诗词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
|||
负责人 |
王 |
所在单位 |
汉阴县酒店镇中心小学 |
|||
结题报告 关键词 |
古诗词 |
|||||
结题 报告 摘要 |
古诗词作为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在现行各类小学语文教材中均占有相当重的比例。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的文化熏陶是无可替代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存在许多困惑和盲点 |
|||||
结题报告 |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古诗词作为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在现行各类小学语文教材中均占有相当重的比例。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的文化熏陶是无可替代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存在许多困惑和盲点: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不明确;对古诗词教学在各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各学段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没有明显的区分。这些因素导致古诗词教学目标不统一,教学方法单一。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的熏陶,还要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以及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教法研究上要本着实用、高效、发展的原则,一切从学生出发,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语文味,方法简便,效果明显,学生从文化上得到浸润,能力上得到提高,达到能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词的程度。
我们提倡高效的语文课堂。这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还要辅之于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学各学段古诗词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有其现实作用,课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师成长的几个步骤:学习-反思-行动-总结。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们的人文修养,积淀传统国学文化的根基。 2、从师生的角度探索小学各学段古诗词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有效性。 3、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构建小学各学段古诗词教学的互动平台。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对少数学生领悟古诗词悟诗境难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2、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3、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激发学生进入诗境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 1、研究的方法: (1)、理论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论著,积累理论知识,开阔视野,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2)、实验研究法:在一至六年级三个学段中,分别选一至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级,并以此为单位承担相关学段的研究工作。 (3)、个案分析法:一方面针对实验班中比较突出的现象加以分析并与其他班级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经验以便推广;另一方面,对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个别研究分析,从而发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的有效方法。 (4)、实验研究法:在一至六年级三个学段中,分别选一至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级,并以此为单位承担相关学段的研究工作。 2、研究的途径: (1)以诗人及其所处朝代为线索的专题性学习活动 (2)按题材进行探讨和交流活动 (3)有关古诗词故事搜集和整理活动 (三)研究的材料来源: (四)、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预期时间为10个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3年4月—5月 (1)进行课题申报,成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 (2)确定研究班级,召开课题组会议,讨论研究方案,明确各自的职责,围绕本课题写好各个研究问题的研究计划,重点研究并确定各自学段的古诗词欣赏和吟诵目标,并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 (3)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6月—12月 (1)按研究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2)课题组研究人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 (4)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5)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3、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4年1月—3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策略二: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
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策略三: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另外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文的一种好办法。
策略四: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 1、课前收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2、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是对信息的整合过程,也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对话交流中导情。 3、课后延伸: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结构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40分中的规格,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信息走进课堂,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 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诗歌是满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闲情、乡情、友情、亲情、爱国情是诗人反复吟叹歌咏的主题,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能以情感点燃情感,实现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定会给古诗教学带来一片艳阳天.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2、要在教师之间开展古诗欣赏的探讨活动,改进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3、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对古诗词等古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
|||||
参考文献 |
|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