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各学段古诗词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2013-11-14 11:27:1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安康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立项号 |
XKT2013360 |
课题名称 |
《小学各学段古诗词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
负责人 |
王诗刚 |
所在单位 |
汉阴县酒店镇中心小学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新课改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学应“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通过对有关古诗文书籍的阅读及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儿童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性。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凝结着一代代人最宝贵的生活体验。由此可见,小学阶段搞好古诗词教学,既能促进小学生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又有助于陶冶性情,激发积极向上的意志,增加生活情趣,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古诗词渗透审美教育 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文字的诗可以简单解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如李白的《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佳句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能引发学生思想情操的美化。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感知,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通过古诗词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词中,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 3.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古诗词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学生在读古诗词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4.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古诗词不仅体现古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古诗词教学可以汲取古代思想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明事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古诗词教学不论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它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
||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
关键词:小学各学段古诗词 1、小学各学段段古诗词 小学古诗词是指适合小学生阅读接受的浅显的各种诗词作品。。《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中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了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其体裁丰富多彩,题材丰富多样,时间跨度上下几千年。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呈现出层次性。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学习古诗词是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的。 2、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小学各学段古诗词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包括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教学方式上课内外相结合两方面,教师在准确认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基础上,紧紧抓住小学古诗词的特点,根据各段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古诗词教学研究,力求全面地、系统地、多层次地探索古诗词的最佳教学方法。 |
||
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内容、方法、实施对象等)、步骤和举措 |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们的人文修养,积淀传统国学文化的根基。 2、从师生的角度探索小学各学段古诗词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有效性。 3、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构建小学各学段古诗词教学的互动平台。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对少数学生领悟古诗词悟诗境难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2、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3、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激发学生进入诗境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 (一)研究的方法: 1、理论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论著,积累理论知识,开阔视野,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2、实验研究法:在一至六年级三个学段中,分别选一至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级,并以此为单位承担相关学段的研究工作。 3、个案分析法:一方面针对实验班中比较突出的现象加以分析并与其他班级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经验以便推广;另一方面,对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个别研究分析,从而发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的有效方法。 4、实验研究法:在一至六年级三个学段中,分别选一至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级,并以此为单位承担相关学段的研究工作。 (二)研究的途径: (1)以诗人及其所处朝代为线索的专题性学习活动 (2)按题材进行探讨和交流活动 (3)有关古诗词故事搜集和整理活动 (三)研究的材料来源: 本次课题研究所参考的文献资料有:《引导小学生欣赏和吟诵古诗词的策略研究》、《唐朝各期诗人及其著作赏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探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等。 四、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预期时间为10个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3年4月—5月 (1)进行课题申报,成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 (2)确定研究班级,召开课题组会议,讨论研究方案,明确各自的职责,围绕本课题写好各个研究问题的研究计划,重点研究并确定各自学段的古诗词欣赏和吟诵目标,并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 (3)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6月—12月 (1)按研究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2)课题组研究人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 (4)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5)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3.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4年1月—3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3)写出课题论文。 |
||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
一、课题成果的预期 1.通过课题研究,让小学生接受中华古诗词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提高教师的诗词文化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3.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新课程语文教学策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营造浓厚的诗词文化学习氛围。 4.以新课标理念为标准,促使研究教师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丰富知识储备,开发课程资源,能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逐步具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 二、课题成果的呈现方式 1.结题报告; 2.相关论文; 3.教学设计; 4.其他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