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李氏探源一 山东算子李氏家族由来与变迁

(2017-07-07 11:56:10)
标签:

转载

吾李氏家族元朝顺帝前,自东昌府博平县城西北算子李庄丕肇族基始,历经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已七百余春。


 一、家族由来

世居无锡 派來晋省

吾鲁之祖李公諱

汶阳李氏载:公系出隴右,唐汝阳王李攀浪铮湎仁谰游尬咦婊涓伲植停亟の骺たΓ种叶曾祖讳集之,字子翔,通直郎父祖避祸徙家,父讳旻字元章,中宪大夫,以字行世祖讳需示其本易名定。公随父祖由南遁北,曾占籍山西,暂居于太原府青龙街牛角胡同,起家州吏目,后敕登仕佐郎,中统之初,公知滨州,自晉來魯,任职刺史,莅政廉明,尝条画七事,以革宿弊,其民惠之,旱祷辄雨,蝗不入境,政善民安。及至元興,海内为一,三设尚书省,综理财用,公因算學馳名,以政績卓著,理算之能擢升平章政事,襄赞魏阙,夙夜匪懈,生平精于算学,亩籍赋税,兵饷馈用,立朝随即权算,豪无差缪,帝重其术,钦赐嘉号,曰算子李,誥光祿大夫,知命之年得生興、旺二子,古稀致仕,退居福地立庄,择址博平西北,嗣徙于此,庄因号名,子孙故以家焉  


二、家族衍变

祖诞生兴、旺二

二世祖:興,生于元大德五年,卒于明洪武七年冬月,元泰定间遵父命迁居汶邑,昼习文夜习武,静待时变生豫珩、豫琳、豫珠三子至正廿四年,興任平南武将军,在吴王朱元璋帐下随之反元征讨江南诸处,时其侄溫充任亲军侍卫,护卫吴王。某战,興破敌城流矢洞穿甲胄,伤势危岌年事居高退应天府,后养伤丰县,后嗣定居此邑,卒誥赠武略將軍

二世祖:生于元大德七年,卒于明洪武十九年四月。得父荫仕于元,至正间江南两淮都转使,诰授中议大夫。至正十年夏,旺观各地异象频发,知国运不久,遂暗结豪杰,乃与郭子興,资其财力甲械,筹助起兵。至正十冬,暗令鸠备,取濠州秋,待郭子興根基渐稳秘通兄興来投,随即神武挂冠,市隐归养。

三世祖:旺祖生温、良、恭、俭、让、仁六支祖

温为明护驾将军,洪武十五年任锦衣卫同知

恭为明洪武甲戌科(二十七年)贡士,山西蒲州府荣河知县。

让镇守陕西副总兵官,显武將軍。

四世祖诰授中宪大夫。

四世祖:實、良之子,南直隶丰县人,明进士,景泰三年知滑县事,资性鲠介,不私不谄,载滑县志,自丰邑迁滑。

四世祖:志,恭子,明永乐丁酉科举人,任广西南宁府归德州知州,德政载于县志,诰授奉政大夫。

五世祖:真,诰授中宪大夫。

五世祖:民,明宣德甲戍贡士,任山西闻喜县知县,秉性方直,居官逾月,挂冠自免,载博平县志。

以上五代嗣后世居博平,均以耕读为本、書香传世族属亦是才俊甚多。


家源博平 汶阳世澤 

四世祖:順,妣张氏生安、寜、景、泰四子留居博平,明永樂十二年署汶上县儒学教谕,十六年升知县事,因居汶邑入籍城西北周村,妣程氏又生楅、槐、桀、棠、樟、森六子,后移家草桥,乃为汶阳李氏始祖。

五世祖:槐,明弘治初隴州知州,清廉勤政,节用爱民,卒于任上,载隴县志。

六世祖:佐,明朝中叶,自博平算子李迁居汶上草桥,嗣后華春,万历乙酉科亚元。

七世祖:橚,字松亭,万历乙未科岁贡生。

八世祖:春澤,岁贡生,泗水县儒学教谕,應授修职郎。

九世祖:养中,天启辛酉科武举人。

九世祖如蘭,天启辛酉科举人,應授文林郎,賢传县志,二人昆仲兄弟,文武同科。

明季吾博、汶两邑曾遭兵燹,族人分投各州郡者甚众,遂家道落寂。

后满清定鼎中原,祖德重昭,家族二次兴旺,仍然诗书相传,家声丕振!

元臣:順祖七世孙,康熙甲午科武举人。

方遠:字朋来,順祖七世孙,康熙己酉科举人,任直隶饶阳县知县兼理平山军署事。

元琦:朋来长子,康熙癸酉科举人,候补内阁中书,福建宁化县知县。

元玫:朋来三子,康熙辛卯科举人。

元理:朋来四子,岁贡生。

元珩:朋来五子,武举人

一门四举人,父子同登科,家风文武兼濟,书香诗礼相延。

注:

朋来公致宦闲居家中,塾师“张先生”来投,“朱三太子案”发,先生系前朝三皇子定王朱慈炯,朋来因受牵连,惨遭发配,次子元龍随其流放宁古塔。后续发文揭露《你所不知道的朱三太子》


三、扩建祖茔

十一代孙李信字子实,约社于祖茔内,植松柏千余株,并立碑铭,扩大祖宗茔地,以表水源木本之恩。以松柏长青护佑祖先之坟墓(此事发生在16001690年间)。设专人看护,之后历年不仅精心培植已栽树木,且年年增栽,棵棵苗木茁壮生长,郁郁葱葱,终于形成百亩祖林。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一直是省内外极少见的松林,历经三、四百年。


四、建李氏宗祠

第十四代孙庆字若济,以为狐死者(意思是狐狸死时,其头总是朝向有穴的山丘,表示不忘本之意)。物性犹然,何况人乎。我李氏聚族于此,历元、明、清三朝,故址者真狐之也,生者乐生,吾列祖列宗之灵位,也应有落地供奉之所。这是后世子孙们应尽之责,每念及此事,总是汗颜不止。适逢乡眷王氏因无后人要卖宅基,此地恰座落于我族居的中间地带,若济召集族人议置买此宅。各代宗亲一致同意,都乐于出资出力,遂组织人等订方案,出图样,备材料,建成李氏宗祠,然后设神位,次尊卑。不仅使先灵有所依归,并使子孙晓喻。此与子实祖植松柏庇荫祖茔,与修谱传宗是一样的善事。其后为了办学校等又修了不少房屋。

算子李村修宗祠大约在十八世纪中叶,汶上草桥李氏家祠先于宗祠修建。


五、修续家谱

吾博汶两地李氏家族及各分支记载修谱,简述具有代表性的五次。

1、是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时吾族已历经三百多年,由汶上县乙酉科(1669年)举人知县方远祖撰文作序:历述了吾族发展变迁简况,并记述了子实爷植松、扩茔地事宜。

赐进士出身经筵日讲官兵部尚书天馥参订。

2、是道光九年(1831年),与上次修谱相距120年。此次修谱无人撰文,只在第三次修谱的撰文中提及此事。

3、是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距上次56年。此次修谱历经坎坷,所以撰文者最多,共五人,各有侧重点。首个撰文者是十八代孙辛昌(清秀才,有名的鲁西才子,逝于1925年),简述此次续谱,首先由十六代孙玉相字琢修(曾任武城县训导)发起,联合族人公议纂辑,恰逢贼匪蜂起而延搁。继之者是英年字冠群和族中长辈甫议重修,无奈天不永祚,其志未达而逝。遂由十八代孙辛昌等担起此任,于先辈冠群公在旧本上已添注明晰的基础之上,完成修谱之任。

冠群之子十八代孙贡生增华所写序中特别强调惟木有本,惟水有源,本源者人伦之始事,纲纪之关键也。我氏历来夙称大族,修谱联宗理所当然,若长期不修谱则湮支不知系于何代,以致长幼难分等等。

光绪十二年有来自汶上的尚义爷(十七代)来村商议修谱之事,也促使此次修谱的进行。

十九代孙金符也行文记之,指出惟木有本,本固则枝荣;惟水有源,源深则流长。吾祖出陇西自元迄今已五百余春,始祖官居平章事,子孙并游宦于其间,冠戴簪缨者代不乏人,修谱之事屡遭战乱之阻,不忍一线之焉,在千钧一发之际,各兄弟子侄同心协力完成之,故写俚言一首以表祝贺:

 绳绳世牒朗如眉,修辑而今待谁。

 欲溯源流分鼻耳,还从支派序篪。 

 三槐茂从古绘,一脉真传识谱知。

 家乘攸关成急务,千年统绪在于兹。

十六代孙人伦重审要依前辈之规定,三十年一序之定期,断不可迟延。若迟延日久,后辈子孙欲因流溯源而不得溯,由枝寻根而根不得寻,甚至长幼失节,亲戚以紊,以致忘本乱宗悔之晚矣。

总之此次修谱,中间变故多,拖的时间长,然前辈们仍然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大任,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4、在民国二年(1913年),距离上次修谱25年,由十八代孙树棠作序以记之,阐明吾李氏历经五百多年繁衍生息,居处各异,家居者众,外徙者多。此次按三代六支(即温、良、恭、俭、让、仁)分序,下面再分支续,颇为清晰,经月余而完成。

十八代孙思撰文说,此次修谱朝夕从事,先修草谱,再写成正谱,月余完成。深赖於读书人多。由此可见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否则既不能继前人之志,不能述前人之事。时久恐一线焉。

5、在民国第二十二年(1933年春),十九代孙秋芳作序称此次修谱与上次只相隔20年,原因有二:一是上次参与修谱之人尚在者无几,有尚在者指导会顺利许多。二是上次修谱时志祖后人迁居长清、禹城;让祖后代迁聊城贺家海村,俱去信而未回来,以致事峻两支未续入。之后不久,两支均来人厘清,只录于草谱,耽心时间久了而遗误,故提前续之。

十九代孙穆轩则撰文说,此次修谱由秋芳族弟发起,思东族叔为指导,写谱者有族侄志文、兆阳,族孙善荣,嫡孙一心等。同心协力,且修谱之时,於某代添名写清代数,某人生之。按支排行,重序前者,仍之后者,乱次者改正之,作到支派分明,长幼有序,出继者,承嗣者,换名者,义养者,皆注清楚,令人一目了然。只希望明明白白地接续传承下去。


六、家族成员和迁徙概况

正像始祖李从山西迁博陵一样,家族成员的迁徙屡见不鲜。二世兴祖迁居汶上县以后,又迁江苏丰邑,三代六支中恭祖为明山西蒲州府荣河知县,让祖为明陕西总兵,六代祖瑞为明大同府知府,七代祖光远为大梁驿丞,九代祖茂华明兖州府宁阳县训导(载县志)等,以上皆因为官,迁居他处。因家庭及社会等原因迁徙者,如三代第六支仁祖的后代迁居李桥,前后尚有多支随迁,实际上李桥、陈庄村的李姓宗亲全是由算子李村迁去的。光绪十二年(1886年)十一月第十七代孙尚义等曾来村续谱。八代迁居陈留县,十一代有移居广平穆庄,端丁庄的;有迁居聊城窦家营的。

十四代迁居涿州、李兆安庄、李桥等处的。

十五代迁成范二庄、涿州、茌平田庄。启明李庄、郎庄、王家集、公李庄、秦庄、北李庄、黄庄、李桥、贾庄、博平西街、茌平田庄、郎庄、牛店、王家营、临清杜家堤、回民李庄。

十六代迁居胡家楼北独立庄,村号为李洪如庄。

十七代迁居成范庄、江苏海州沭阳县、周庄、保定府定界县、皮孤李庄、郎庄、官庄、苏庄、东袁庄等。

十八代又有迁李桥、博平西街的等等(详见族谱,文中有重复,系因不同时期迁居)。

从以上不完全的记载可以看出,吾李氏家族迁居比较频繁,迁居之后的后人又有新的迁居,也是平常事。二十世纪以后,由于交通发达,经济发展,迁徙的范围更大,省内外,国内外皆有之,作为老村的人们谨祝愿各地吾李氏宗亲幸福安康。


七、几点感悟

 1、历史上一代明君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读了吾李氏家谱,进一步知道了吾族、我村的发展变化,历代先人曾创出不朽的业绩。子子孙孙应以前人为榜样,更加自强不息,勤勉努力,为国为民多做贡献,建功立业。

 2、从五次修谱可以看出先辈对修谱之事十分关心,每次皆由德高望重者发起,大家响应,踊跃出资、献力,共同完成大任。方使吾族绵延七百余年,保持宗亲清晰,长幼有序。从多人所作序中表达了对先辈的敬仰,对后辈的殷殷期望之情,吾后代子孙绝不可忘矣。

 3、十一世子实祖,对祖林的建设功劳大矣,亲植松柏千余株,以表水源木本之恩。十四代孙庆爷为修李氏宗祠尽了大力。后代子孙永不可忘记。

 由于历史原因,祖林、宗祠均已损毁,也使吾辈受到启示教育,逐渐形成共识,祖林的碑已重立起,宗祠欲重新修缮,不仅实现吾族的传统,同时实现文化和历史的传成。一个不尊重历史,不懂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4、从1933年修谱至今已整整过了八十春秋,据了解,各分支修谱多者已三、四次,少者一、两次。修续总谱已是燃眉之急,笔者建议尽快启动之。

 5、从总谱上看吾李氏在六世之前均以单字起名,六世之后多以两字为名,相延至今。但因无统一规定,各支各样,很难分清辈份,且前后辈份重名者甚多。仅举例说明:十四代有庆爷,十九代庆字辈人很多;十六代有玉相爷,十九代有玉庆叔;二十三代有玉魁。“兆”字辈,有十八代的,有十九代的,二十代的在村东排更多。为了使辈份清楚,前辈后辈不紊乱,采用“同辈同字”起名方法,笔者认为是很有必要的,也就是学习“孔氏、孟氏”起名方法。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