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志坚名师工作室】观课议课:周静《亡羊补牢》教学
(2018-06-15 19:45:13)
标签:
洪志坚名师工作室原创 |
分类: 观课议课 |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周静
教材分析:
《亡羊补牢》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养圈,堵窟窿,养羊人不听,第二次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明白“亡羊补牢”的寓意。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2、难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读过不少寓言故事。那图片上的这些你们能猜出来吗?【PPT】
、恭喜同学们都猜对了,大家了解的寓言故事可真多。其实,寓言就好像一个魔术袋,装进去的是故事,抖出来的是道理。像上面这样的小故事里蕴含着一个大道理的故事,我们就称它为寓言故事。
2、板书: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九课《寓言两则》,【PPT】请大家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板书“9、寓言两则”】“寓”,上面一个宝盖头,第十画是竖。“言”字第二笔“横”要写得长一点。
、现在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寓言两则”的则是什么意思?【三角符号标记】
、你们还在学过的哪篇课文里见过“两则”?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板书:亡羊补牢】
、请大家一起读。
二、检查预习,感知内容。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4页,自由朗读课文,【PPT】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完以后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开始吧。(强调自由读。)
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那么我们看看这些词语是不是都会读了?谁愿意读给大家听?【PPT】这位同学在读,其他同学应该怎么样?(认真听)如果出现读错的地方,等他读完,大家举手指出来。(指名读)
、你读得非常准确。请你领着大家读一遍吧。【PPT】
、大家不仅字音读得正确,声音也很洪亮。请大家再看。【PPT】你们可别看只有两个词,但却比较难读,谁给大家来提个醒?(多名答)
、这两个红色的字本来的读音是什么?(指名答)可是放在词语里后一个字就要读成轻声,我们一起试试,好吗?(齐读)
、【PPT】大家先观察这个词,看看发现了什么?(多音字)在本课中它读什么?【PPT】谁还能给“juàn”组词?(多名答)你们瞧,【PPT】像这样关牲口的地方就是圈。大家一起把这个词读一遍。【PPT】它另外一个读音是什么?谁来组词?
、看来,大家预习的非常扎实,一定都记住了,我想开火车考考大家,【PPT】哪一列想来试试?(开火车读)如果他读得对,其他同学跟读一遍。
、看来一点都难不倒大家。可在这些词语中“窟窿”这两个字既难记又难写,谁有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指名答)有了你们的提醒,相信大家一定不会写错,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吧。(师范写)
、现在请大家在你们自己的本子上将“窟窿”这两个字写一遍。(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哪位同学愿意将自己写的字展示给同学们欣赏?(指2名)谁来评一评他写的字怎么样?还有没有需要注意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字词大家已经都掌握了,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这则寓言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PPT】
2、语言训练:谁能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这段填空?【PPT】
3、理解课题: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谁来说说在课文中“亡”是什么意思?“牢”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丢了羊又修羊圈)(举手说)
四、研读赏析,体会寓意。
1、现在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思考:【PPT】
2、养羊人共丢了几次羊?(齐声答2次)
3、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PPT】在课文中哪个自然段?
4、第二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不听劝告,没有及时补上)
5、“街坊”指的谁?街坊是怎么劝的?【PPT】(指名读)
6、假如你们就是养羊人的邻居,看到他丢了一只又肥又大的羊,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多名答)(着急、诚恳……)
7、现在,你就是那位街坊,请你带着……语气劝一劝养羊人吧。(多名读)(你真是一位……的邻居呀!)
8、你还可以带着什么样的语气劝劝他?(指名答)
9、不听街坊的劝告,养羊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指名答)【PPT】谁能将这句话换个说法,意思不变?【PPT】养羊人是一种什么态度?(指名读)(不在乎,无所谓)
10、同学们,养羊人以什么为生?(指名答)对呀,养羊人专门以养羊为生,那羊可以为他换来什么?(多名答)养羊人的幸福生活就寄托在羊身上。可是养羊人不听劝告,继续不补羊圈,他的羊会怎么样?(多名答)羊都没了,他的生活会成什么样子?
11、现在,同桌之间分角色读对话,如果能加上动作,演出人物的内心想法就更好了。(抽生表演)
12、你们表演的很精彩。让我们来看看养羊人不听劝告的后果吧!(指名读第4段【PPT】)
13、谁来说说为什么养羊人会接连两次丢羊?(不听劝告)
14、难怪他会遭受这么大的损失。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PPT】(指名答)
15、从什么地方知道养羊人后悔了呢?【PPT】大家观察一下这句话,句子中有两个否定词“不该、不”,谁知道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你觉得哪一句语气更强烈?(指名答)这第一句就是双重否定句,它所表达出来的肯定语气比肯定句更强烈。
16、养羊人不仅认识到了错误,还落实到实际行动中。【PPT】
17、现在养羊人修补羊圈晚不晚?为什么?从句子中哪里看出来的?(从此,再也)“从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18、是呀,你们看【PPT】养羊人拿着锤子正在认认真真的修羊圈呢。同学们,面对正在认认真真修羊圈的养羊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五、总结。
1、你们从养羊人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吗?(指名答)是啊,一个人做了错事,只要能接受意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
2、读了这个故事就会想到我们自己,你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有没有过养羊人这种犯了错误及时改正一点都不晚的经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
3、谁愿意来分享这一段“亡羊补牢”的经历?
4、你们说的这些都告诉我们【PPT】那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亡羊补牢”。“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原来出自于一个八字成语,后面还有四个字你们知道吗?【板书:为时不晚】
5、总结:同学们,我们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希望你们多去看看寓言故事。
6、作业: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板书设计:
9、寓言两则
亡
《亡羊补牢》说课稿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第六册《寓言两则》中的一则。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重点指导“窟窿”的书写。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这节课我主要在探究中段的阅读教学。三年级是个特殊时期,由低段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阅读阶段的过渡时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殊性,我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字词的学习,虽说字词的教学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必要进行个别难写、难认的字进行辅导。这样可以防范于未然,避免范相同的错误。
以读代讲法:重视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有几句寓意深刻的句子,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意义深远。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在赏析语言中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在理解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的过程中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由于没有配备实物投影仪,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临时去掉了展评学生所写的词“窟窿”这一环节。
这节课中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大家多批评指教。
安康市第一小学语文组公开课观课议课表
执教教师 |
执教课题 |
时间 |
班级 |
|
《寓言二则》 |
2018、4、9 |
三三班 |
做课学段和主题 |
|
||
观课议课主持人 |
洪志坚 |
||
观课教师及学段 |
罗红艳 (低段) |
||
年级主议教师 |
姚敏 |
||
议课主题 |
围绕教学课堂展开讨论 |
||
议课过程及 内容摘要 |
2、凸显训练意识。周老师在让学生体会养羊人后悔心理的时候,抓住“不该不”一词让学生进行换词,当学生换成“应该”一词以后,又让学生把换好的句子和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哪句放在文中更合适。这一训练点的抓取,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双重否定句和肯定句在表达意思上的区别,既进行了句式对比训练,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意思的理解。 3、呈现高效的课堂。源于周老师预设的巧妙,加上本课中强烈的目标意识,使整个课堂不枝不蔓,如生字教学,更是在学生易错之处进行点拨:读好含有轻声的词语,多音字“圈”理解意思,读准字音,重点生字“窟窿”记忆字形,指导书写。一堂课下来,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使学生在课堂中有了更大限度的提升,且这种提升有基础知识的,有学习能力的,还有认识水平的。所以说,这是一个高效的课堂。 4、处理把握教材准确。在读故事,悟道理时,周老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互相碰撞:第一步说故事大意时,周老师先让自己说说,随后大屏幕出示提示式的方法教给三年级的孩子们如何概括文章大意;第二步的读故事,体会人物心理,比如,在养羊人第一次丢羊之后,他会怎么想;第三步用“为时不晚”概括,理解“亡羊补牢”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寓意,做的非常到位。根据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在抽丝剥茧之后,把深层的意思简单明了的展示在学生眼前,这样的一步步走来,在学生接受能力上,也不会出现断层现象。我想这里正是周老师上课有条不紊、扎扎实实的精彩所在。 |
||
要探讨的问题 |
|
||
收获与心得 |
|
执教教师 |
执教课题 |
时间 |
班级 |
|
周婧 |
|
2018.4.11 |
三(3)班 |
|
做课学段和主题 |
|
|||
观课议课主持人 |
|
|||
观课教师及学段 |
|
|||
年级主议教师 |
|
|||
议课主题 |
三年级寓言故事教学 |
|||
评
(教学设计、课堂实践、课堂效果、学生养成、教师专业技能)
议课要点
|
昨天有幸聆听了周婧老师执教的寓言故事《亡羊补牢》。本节课教学设计巧妙,紧紧围绕寓言故事的内容设置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评价及时准确,值得我们学习。在此,我代表二年级语文组来谈谈我们的收获。 一、导入新颖、自然。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猜寓言故 事。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通过回顾图片里 的四则寓言故事,教师及时揭示了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概念,非常自然地引入了课题。 二、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学习水平。 周老师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再读课文时,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接着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每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找出句子画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每次读文的方式不同,目标不同,每次读文提出的要求都非常明确。学生带着这些明确的目标,在读中识字学词,在读中把握文章大意,在读中思考探索,教师紧紧围绕学习要求进行检查、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读书、学习能力不断得到了提升。 三、抓住重点句式进行指导,扎实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周老师在让学生体会养羊人心理的时候,抓住“不该不”一词进行换词,当学生换成“应该”一词以后,又让学生把换好的句子和原句进行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双重否定句和肯定句在感情表达方面的区别,既进行了句式对比训练,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相机出示了一个句子,请学生补充完整,及时强化了学生对双重否定句的掌握和运用。 四、适时适度拓展,根据寓言内容设置不同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交流了第一次丢羊的相关语句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是养羊人的邻居,你该怎么劝告他?想一想,羊对养羊人有多么重要?如果丢了羊,结果会怎样?得知养羊人修补了羊圈的做法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你若是养羊人的街坊,这次会对他说什么?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加强,也对寓言中人物形象的认识得到加深。 |
|||
观课年级组 设想或建议 |
|
|||
观课年级组 收获(感受)
|
|
执教教师 |
执教课题 |
时间 |
班级 |
周婧 |
《亡羊补牢》 |
2018.4.11 |
三年级 |
做课学段和主题 |
三年级 |
||
观课议课主持人 |
洪志坚 |
||
观课教师及学段 |
三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
||
年级主议教师 |
龚嫦娥 |
||
议课主题 |
|
||
议课过程及 内容摘要 |
昨天聆听了周婧老师执教的《亡羊补牢》这节课,我代表我们年级组来谈谈听课感受。我们觉得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 重难点突出,目标明确;课堂教学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是一节非常成功的阅读示范课。在初步设计这节课时,周老师首先认真研读了教材内容和教参,结合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要求,做出了教学设计第一稿,然后通过反复磨课、反复修改,昨天上课的教学设计已经是第五稿了。课件也在反复磨课的过程中不断修改,最终在课堂上呈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在整个磨课的过程中,我们年级组多次利用休息时间在一起研讨,周老师也克服了家庭和工作中的很多困难,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下面就这节课的教学谈谈我们年级组的看法: 一、教学环节清晰有层次 上课伊始,周老师通过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故事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三年级教学的一个难点,周老师采用了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寓言故事的内容,这样降低了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难度。 二、字词教学扎实有效 本堂课,周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周老师将本课的生字词分为三组,由易到难分层次出示,有轻声词、多音字组词,在出示词语时,老师都是先出示没有拼音的词语指名读,学生读完后,教师再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进行正音,这样既检查了孩子课前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又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的兴趣。特别是在理解“羊圈”这个词语的意思时,老师没有生硬的将词语的意思说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给“圈”组词后,课件出示羊圈、牛圈、猪圈的图片,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像这样关牲口的地方就叫“圈”。 三、朗读训练形式丰富多样。 朱孝仁说:“讲解使人知道,朗读则使人感悟。”新课标也强调在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本节课上,周老师采用了齐读、默读、指名读、男女分角色读,抓住关键词语品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例如,在教学养羊人第一次丢羊时,邻居是怎么劝说的?周老师将学生带入了生活环境中,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养羊人,她说:“假如你们就是养羊人的邻居,看到他丢了一只又肥又大的羊,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说道:可惜、惋惜、着急、诚恳。周老师说:就请你带着着急、诚恳的语气劝劝养羊人吧!养羊人不听劝告,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学生说道:满不在乎。那谁能把他的满不在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周老师在让学生体会养羊人后悔心理的时候,抓住“不该不”一词让学生进行换词,当学生换成“应该”一词以后,又让学生把换好的句子和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表达的感情更为强烈。后面又进行了双重否定句的拓展训练。这一训练点的抓取,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双重否定句和肯定句在表达意思上的区别,既进行了句式对比训练,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意思的理解。 四、重视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本节课,周老师注重了学生说的能力。例如在揭示寓意的环节,:面对认真修羊圈的养羊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从养羊人的身上获得了什么启示?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亡羊补牢的经历呢? 以上是对周老师执教的《亡羊补牢》的听课感受,请其他年级组的老师畅所欲言,为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本年级的教学教研工作。谢谢大家! |
||
要探讨的问题 |
|
||
收获与心得 |
纵观周老师的整堂课,教学流程非常清晰,教学环节环环紧扣,在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和语言拓展的同时,不忘对学生的字词基本功的训练,是一堂很有指导性的阅读教学示范课。有效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的,这里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深厚涵养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灵。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就是它施展的场所,让我们的课堂少一点热闹多一点热度,少一点花哨多一些效率,真正把语文学科的特性落到实处。 |
安康市第一小学语文组公开课观课议课表
执教教师 |
执教课题 |
时间 |
班级 |
周婧 |
亡羊补牢 |
2018.4.10 |
3(3) |
做课学段和主题 |
|
||
观课议课主持人 |
洪志坚 |
||
观课教师及学段 |
学段:中段 丁勤花 柳丝丝 王婧 罗丽娜 梁玉兰 刘肃 李淼 陈中云 张冬丽 尹甜 汪伟 程薇 章朝银 |
||
年级主议教师 |
罗丽娜 |
||
议课主题 |
|
||
议课过程及 内容摘要 |
听了周老师执教的《亡羊补牢》一课,我受益匪浅。周老师亲切平和的语言,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年级组经过讨论,觉得有以下几个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 在导入环节,看图片猜故事的设计,很好的迁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将学生自然带入到寓言故事的情境中。周老师还巧妙的把寓言比作一个魔术袋,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导入课题后,扎扎实实的学习“两则”的意思,让学生说说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两则”,这同样是调动学生已有认知来展开学习。
二、 课堂上一共呈现了三组词语,老师的指导目的各不相同。第一组“叼走、劝告、后悔”是本课新词,第二组“窟窿、街坊”强调轻声,第三组词语“羊圈”的“圈”是个轻声。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好多还真的没有见过羊圈,所以读对了自然也就明白了意思,老师再适时强调“像这样关羊的、关牛的、关猪的地方就是‘圈’”。教学实实在在,方法扎实有效。
三、 周老师在让学生体会养羊人后悔心理的时候,抓住“不该不”一词让学生进行换词,当学生换成“应该”一词以后,又让学生把换好的句子和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哪句放在文中更合适。这一训练点的抓取,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双重否定句和肯定句在表达意思上的区别。周老师还用对比句教学“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来凸显反问句用得好,强调羊已经丢了,不需要修羊圈。这样的设计既进行了句式对比训练,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意思的理解。
四、
整堂课上,朗读贯穿始终,形式多样,层次清晰,而且每次的朗读都带着不同的任务,学生总会在读后有所发现,真正达到了读中感悟的目的。尤其是分角色朗读,学生把握人物语气的过程就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这样的朗读方式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特点有更深刻地体会。
五、 周老师设计了两次说话训练。第一次是问学生想对正在认真修羊圈的养羊人,说些什么,让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感悟寓言中渗透的道理。第二次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事例谈谈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是否有类似的“亡羊补牢”的经历,这样的谈话内容具体,学生有话可说,而且说得具体真实、令人感动。 |
||
要探讨的问题 |
|
||
收获与心得 |
|
安康市第一小学语文组公开课观课议课表
执教教师 |
执教课题 |
时间 |
班级 |
周婧 |
《亡羊补牢》 |
2018年4月10日 |
三年级三班 |
做课学段和主题 |
|
||
观课议课主持人 |
洪志坚 |
||
观课教师及学段 |
五年级全体老师 |
||
年级主议教师 |
来显慧 |
||
议课主题 |
|
||
议课过程及 内容摘要 |
周老师呈现的这堂课非常精彩,亮点多多,让我受益匪浅。 一、导入新颖,激发兴趣 周老师一开课就出示了五幅情境图,描述了《坐井观天》、《对牛弹琴》、《掩耳盗铃》、《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学生学过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寓言。既巩固了已有知识又巧妙地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到位
三、重视字词教学 在教学中,周老师很重视字词教学。本节课通过不同形式,运用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使学生扎扎实实掌握了生字词。如:在理解“羊圈”的“圈”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句式练习。如: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换一种说法)如:他很后悔,不得不接受街坊的劝告。(换一种说法) 五、课堂气氛活跃,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表扬及时,表扬语丰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六、教学中不忘提醒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如:写字时提醒孩子们正确坐姿。 总之,周老师基本功扎实,上课有条不紊,语言干净,驾驭课堂能力特别强,值得我好好学习。
|
||
要探讨的问题 |
|
||
收获与心得 |
|
安康市第一小学语文组公开课观课议课表
执教教师 |
执教课题 |
时间 |
班级 |
周 婧 |
《亡羊补牢》 |
4月9日 |
三年级 |
做课学段和主题 |
中段《亡羊补牢》 |
||
观课议课主持人 |
|
||
观课教师及学段 |
|
||
年级主议教师 |
刘洪娟 |
||
议课主题 |
|
||
议课过程及 内容摘要 |
周一,我有幸聆听了周老师执教的《亡羊补牢》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课前经典的古诗诵读到课中春风化雨般的教学语言,再到课末干净利落的结语,都让我们耳目一新。我们年级组经过认真的观课、议课,认为周老师有以下亮点: 一、紧抓单元主题,符合中段教学特点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主题,都是用具体的事情说明一个道理。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抓住了重点,注重了实效,在教学时始终将整个单元的学习主题贯穿其中,使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文之前就做到成竹在胸,目标明确。 二、以画激趣,创设情境,优化导入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学开始,周老师就用看图猜寓言的方式,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知新更懂理”,使学生明白寓言的意义, 迅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先感其形,再激其情,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重视朗读,并将读落到实处 1、读有要求:周老师对每一个环节的读都提出了要求,初读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了解寓言内容;再读时则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方向地读,教学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读有层次:开始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周老师在给学生足够时间阅读寓言之后,结合学生在初读中获取的信息,循循善诱,细读揣摩,再把各种情感体会融入朗读,如:分角色朗读环节,让学生在读中去质疑,层层深入,最终让学生明白寓言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教师的评价语言如沐春风,滋养心根 周教师的课上,教学评价非常有特色,评价具有导向性、针对性和激励性。如“你不仅回答得准确,而且非常完整。”“你预习得非常扎实。”“你真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教师的教学语言清楚,语调的变化也关照了学生的情绪,“你的记忆力真好。”“你今天很有自信”,“有了你们的提醒,羊是不会丢的”等,它既融入了书面语的精确严谨,又保留着日常口语的生动活泼、平易自然;帮助学生维持积极的情绪,树立我能行的信心,也启迪了学生的心智。而且在学生学习时,没有过多的重复性语言,去干扰学生的思维,保障了课堂的高效。 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本课的学习中,周老师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在整体感知环节,老师让学生思考“养羊人丢了几只羊?每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的比较拖沓,周老师就适时指导,告诉同学们要学会总结和概括,并采用“共情法”,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养羊人的邻居,说出内心的感受。周老师这样因势利导,注重学法迁移,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学会了理解课文的方法,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课后的作业设计,从课本学习出发,把学生引向课外读书,然后实践到生活中讲故事,悟道理,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总之,这是一节高品质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周老师做到了这一点! |
||
要探讨的问题 |
|
||
收获与心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