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学科的渗透
(2018-05-16 22:20:31)
标签:
原创:洪志坚 |
分类: 论文交流 |
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学科的渗透
邮编:725000
摘要:在现今社会,心理健康成为热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已成共识。从课堂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来看,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要通过学生心理才能起作用,心理因素和教学及效果互为影响。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特点,在小学语文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地将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个性习惯的形成、思维能力的锻炼等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适量渗透,使小学生接受语文的本体学习之外,又能建构、习得、训练、巩固、发展健康的心理素养。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语文学科、小学生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心理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各种机能能够适应生存的需要,并在适应中不断发展的协调状态。心理教育是利用教育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和塑造学生的各类认知、情感、意志品质的活动过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医学中的精神诊疗模式,要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小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其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十分丰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学科的渗透得天独厚。
二、拿捏语文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训练点。语文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体,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喧宾夺主,心理健康教育是渗透教育,应主要从语文素养中的认知、习惯、能力、情趣、意志品质等开展渗透,应实时实地把握一课一得,不可面面俱到,更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和品德课。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初次接触的某一心智素养教育时,指导学生正确建构和习得,在学生已初步建构的心育素养时,及时表扬、提升、发展,在学生有心理偏差时,及时矫正。同时,在学生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口语交际、习作、拓展训练、学习检测中坚持不懈地培养巩固夯实学生的自信、自觉、乐观、悦纳、交际、合作等心育素养。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教材“我爱读书”为例,选编的第一篇主题课文《窃读记》记叙的是著名作家林海音她小时候热爱读书的经历,贴近儿童生活,学生通过学习,从作家的文章中见识了作家对读书的热爱、体会了读书的乐趣,本组口语交际习作第一个选题就是交流自己读书的小故事、书写自己的读书故事,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这是这一单元的心育主题。第二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略读课文,苗苗与季羡林大师的读书对话,其中学生明白了季老是支持看感兴趣的“闲书”,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小学生应该看什么样的闲书”,本节课学生建构和习得了关于看闲书的正确心理,解决了学生看闲书与家长、老师之间的矛盾。第三篇主题课文《走遍天下书为侣》,英国作家尤安。通过课文的学习,组织的心育训练点是“艾肯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通过学生的交流,肯定和表扬了学生好的方法和想法,提升发展学生读书方法,也提升和发展了学生的心理素养。在本组口语交际习作课上,第三个选题是开展《开卷是否有益》辩论,在本次口语交际中渗透的心育是矫正学生痴迷“闲书”的问题。
其次,老师要勤于建立课堂典型心育教学案例库,积累总结反思,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渗透心育教学的能力。
大语文观下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如:家庭语文生态环境建设,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亲子活动、走亲访友、参观访问、旅游、社区活动、征文活动、日记、演讲、讲故事、诗歌朗诵等,针对学生心育素养培养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渗透心育教育。诸如“我能行、自信阳光、待人宽容谦让、帮助他人、克服困难、挫折不灰心、合作共赢”……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心理素质。
例如:以日记和习作作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加之时代发展很快,父母工作繁忙、应酬多,留守儿童也很多,学生的的孤独、焦虑、心事、委屈、快乐、想法等需要表达,所以日记或习作成为孩子及时宣泄的快捷方式。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此文章发表在《安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