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罡)二(下)《有多少个字》教学设计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课例 |
教学内容:有多少个字(估计)
教学目标:1、经历估计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估计策略,积累估计的经验,并在估计过程中发展数感。
2、结合具体情境开展估计活动,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师:期待今天带给同学们一节好玩的数学课。请看图片(ppt放映同学们几天前春游的图片)
http://s3/mw690/0046w7d3gy6Ih5uDiwO82&690
这是在哪里啊?对,深圳海洋世界。照片里的看台上座无虚席,你们能数出共有多少人吗?(数不清)对,也不需要数得那么精确。这时,我们就可以估计出大概的数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估计。(板书:估一估)。
二、
1、
师:猜猜看,照片里大约有多少人?(指名说,板书:1000、10000……)看来,凭直觉猜出来的数,每个人的差异是很大的。这样,孙老师给点提示你们(PPt放映:一个框里面大约有200人的图片)
http://s12/mw690/0046w7d3gy6Ih5GsgvV5b&690
现在,再来估一估。(学生答:大约有4个框,共800人)还有估计10000多的吗?没有了。看来,估计时找到一个参照标准再来估计,往往更合理。
2、
(1)
http://s10/mw690/0046w7d3gy6Ih6bNieR89&690
(2)
合作要求:1、先独立估计,把总字数写在作业纸上。
2、
3、
(3)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方法,有由一行字数估计全文字数的,有由一栏字数估计另一栏再全文相加的。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找到一个估计的单位,再用这个单位去估计总数。
3、
(1)
(出示1号袋糖)这里大约有20颗糖,够不够每人吃一颗呢?(不够)
http://s9/mw690/0046w7d3gy6Ih6e3rO8d8&690
(2)还有2号袋呢?(出示2号袋糖)估计有多少颗呢?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3)那3号袋大约有多少颗呢?
4、活动四:估跳台高度。
师:还记得春游当天最惊险、最刺激的表演项目吗?(高台跳水)对,让我们再来重温一遍吧!(播放跳水视频)
http://s3/mw690/0046w7d3gy6Ih6fBXmGb2&690
还记得最高的有多少米?(25米)那么,最低的双人跳台大约有多高呢?组内讨论,并请代表发言。
三、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课本31页练习。
四、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多少个字——估计”的内容,知道了估计的时候需要找到一个参照的标准会更合理,更准确。以后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多用估计的方法,这样我们的估计会越来越准哦!
反思: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如何培养孩子的估计意识是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我直接导入一段文字,让学生听完后估计总字数。一半的学生都拿出手指,指着显示屏,边点边数,根本不理会老师所提的“估计”要求。
第二次试讲,我尝试着从新课导入就让学生意识到:估计,在有些情境下是必不可少的。我重新设计了导入环节,用一张看表演时看台上密密麻麻都是人的图片,让他们发现数出准确人数是很难实现的,并且也是没有必要的。这时,就产生了估计的要求。接着,让他们随便估计,结果出现了很大的差异,这时,再给出一个提示:红色方框里面有大约200人。参照这个标准,同学们就能估计得比较合理了。
由此,我也认识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而无痕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