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珠古代制法概说
西藏先民认为,天珠是神创造的超自然之物,是自然生成的或天降下来的,如果有谁说天珠是“天人合一”的工艺品,会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从国内外专家考证及对其进行物理化学鉴定得到结论:天珠就是强碱、硝雄蚀刻的工艺玛瑙珠。
德国著名的大卫·艾宾豪斯、麦克尔·温斯腾博士,经过几十年对自己收藏的几百件天珠
综合进行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藏族的瑟珠》(瑟,取藏语天珠“热”的译
音)。在这本书里,两位天珠研究专家明确地说:“就加工技术而言,藏族瑟珠是蚀
刻玛瑙珠一种。”
西藏天珠大王如凯·嘎玛桑珠将不同类型的天珠送上海硅酸研究所化验,其结论是:天珠图案上的蚀刻花纹除酸碱外,都含有硅酸盐(瓷器上的釉,主要成分就是硅
酸盐)的成分。这再次证明,天珠是人为的,或者说是古装是天然的,花纹是人为
的,叫“天人合一珠”比较确切些。
大家对天珠是否入药不再怀疑,但对天珠的制作心存疑问,毕竟在科技非常发达的今天,可以配入其它药物之中。消毒和稠化过程,是非常保密的,只在密室制作。我们只能看到买好要入药的残
天珠,只能看到消毒后的天珠和最终炮制出来的粘稠状的物质。举这个例子,主要
是请广大天珠收藏爱好者进行逆向思考,在机缘成熟时,天珠的古法制作亦或可以破译。很简单,可能是“卤水点豆腐”式一物降一物的方法,配方材料在西藏当地肯定有,不一定是台湾香港珠商讲的、以及现代假天珠必须进行1400℃高温的烧
制,这只是大胆猜想。
根据狄克逊氏的镶蚀玛瑙五类分类法,天珠的制作方法有型一及型二乃至三、四、五
等分类。但藏区的藏民并不以此方法做分类,因藏民认为不同地区、年代及不同制
法而有不同差别而已。此法乃是方便藏区以外之收藏家做区别之用。其制造方法步骤如下: 1.以型一天珠来说,是以碱水、白铅或洗涤碱等涂料,涂在未经处理的天然玛瑙
上,加热一次即成。许多美索不达米亚及印度古珠,寿珠即是以此法制成。此种天
珠再经过相当时日后,会逐渐褪色,大体需要数百年的时间。 2.型二天珠的制作方式,并无具体实证,因其实际制作方法已失传,当前仍无百分
之百确定无误的说法。传说,型二至纯天珠是文殊菩萨从天洒下的宝石,或是住在
地底的天珠虫硬化而成。目前比较科学的猜测是用碱水、白铅或洗涤碱涂在整块玛
瑙上,加热使之白化后,根据图案设计涂上硝酸铜,然后再加热变成黑色图案,再
经特别抛光程序后便大功告成。大部分型二天珠经历了数千年,颜色还是不易剥
落,现在依然可以见其图案对比鲜明,这便是为何特别珍贵的缘故。许多好的型二
天珠藏品也多落入欧美国家中,原因是近年来密宗在世界影响力日增,所以原本就
不多的老天珠分散在全世界收藏家及博物馆中,因此难得一见,更显珍贵。 3.型三天珠是选取一颗打磨成珠型的天然玛瑙,涂上加热了之后可以形成黑色线条
的一种涂料,然后再加热,其过程和型一天珠之制作方式相反,这种天珠在印度产
量较多,年代也颇为久远。目前国内许多仿珠也是以此种方式制成,加上细度抛
光,可以假型二天珠的样子,不可不察。 4.型四天珠也同等于至纯天珠,也是非常珍贵的,其制作的方法是将白化玛瑙用的
涂料涂在玛瑙中间部分,其两端保留不做任何处理,加热后使中间便成白色,然后
在白色的部分再涂上加热后形成黑色的涂料,再次加热,特殊抛光就成了型四天
珠。 5.型五线珠同样可称为线珠,但制作方法不一样,同样是在两端不做处理,在中间
部分同时涂上白化及黑化的物质进行加热,就能得到此种镶蚀玛瑙,但是这类线珠
只有薄薄一层线条且有剥落的感觉,品质跟型四差很多,建议不收藏。
旁系或崩系:是指印度、尼泊尔、不丹等也是佛教圣地的天珠做法,或是比1300年
前更早,或是型一、型二做法。
一般人所知的都是西藏1300年前左右的做法,认为
那个时候是技术最纯熟的时期。与2000多年前质地油润印度寿珠相类似的玛瑙质地
珠子,归类于崩系天珠,如黑白珠、足球珠、红黑玉髓线珠等,以与藏系至纯天珠
相区别。
老天珠业界一般对天珠只有划分为西藏天珠、印度天珠、巴基斯坦和两河流域出产
的镶蚀玛瑙天珠。所谓型一至型五,不过是研究天珠制作过程时,对上色及烧制之
程序先后所做之描述,与判断老旧并无关系。这五种制作方法的概括,现在来看并
不科学。依笔者研究成果看,大约有六七种之多,因篇幅关系,不再详述,有见解
者可单独探讨。
http://s9/mw690/e02904e7gx6CAFMVb1Sb8&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