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南京市江宁区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研修心得

(2015-06-22 11:20:24)
标签:

教育

分类: 专业成长

2013区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研修心得

 

922下午, 2013江宁区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半脱产)培训班全体学员在岔路学校举行新学期培训活动。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处解国祥主任主持了此次研修活动。本次活动先由岔路学校王建才老师、东善桥中学吴海云老师、铜井中学王佳楠老师、上峰中学朱金秀老师以《古代科技与思想》为主题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展示。接着,活动邀请了区历史学科带头人、岔路学校屠荣春副校长和区历史学科教学带头人、竹山中学的沙德超老师分别对4节课进行了精彩点评,参与活动的骨干班学员也进行了充分地交流。最后,区教研室历史教研员王必闩老师对历史课堂教学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做了悉心指导。下面呈现的是骨干班学员的学习心得与反思,与大家共同分享。

 

http://www.jnedu.net.cn/e/uploadfile/20130925120218120.jpg

 

http://www.jnedu.net.cn/e/uploadfile/20130925120252130.jpg

 

http://www.jnedu.net.cn/e/uploadfile/20130925120329683.jpg

 

http://www.jnedu.net.cn/e/uploadfile/20130925120405863.jpg

 

(铜井中学 王佳楠)今天下午在岔路中学的历史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节课,上了一节课,也听了其他老师专家的点评,收获非常大。

首先是听了王建才老师的一节课,王老师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的课非常的实在、实际。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贴合中考。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也很认真,能够在小组中积极地讨论,思考并发言。最后用表格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总结,简单明了。

我也上了一节课,因为形式新颖,也获得了较多的关注和点评,其中的一些点评非常值得我学习思考。我在准备这节课时,花了不少心思,因为是一节公开课,所以想和常态课有所不同,我的师父戴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最后我决定以活动课的形式来呈现这节课,在课堂内容的整合和一些细节上,我是经过一些思考的,但是最后在一些细节方面还是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需要我以后多加注意。活动课要上好,关键还是如何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一名新老师,我在这些方面还是有所欠缺,需要不断努力。在点评中,一些老师给了我非常中肯的意见和建议,非常感谢,也非常受用,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琢磨,不断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东善桥中学 吴海云)922日,我有幸到参加区历史骨干教师培训。并且开设了一节公开课。

因为这节课的容量大,课前准备的不充分,加上在各环节的时间把握上做的不够好,导致这节课出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够,没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突破难点,知识点落实不够等问题。

但在随后的沙龙互动环节,我收获颇多。各位老师的发言闪耀着思想的火花、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上元的俞老师强调:三注重:注重教材整合,注重历史细节,注重历史情境。屠校长更从怎样结合新课标及《中考指南》进行备课及上课,认为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而其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如此等等各位老师都从自己的角度去诠释着什么是有效教学。他们讲得都有道理,所谓教无定法,只要得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何况是他山之玉,对我的帮助与启迪更是不言而喻的。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吸收消化、融会贯通、实践创新,我知道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也许会走得很累,但我会走下去,也能走下去。也许我不能走到最前沿,但我会朝这个目标去努力。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上峰中学 朱金秀)今天是2013922日,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班的研训活动在岔路中学开展,完全不认识路,找了好久才找到。

我今天的任务是上一节公开课,然后聆听领导和同行的批评建议,将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不上不知道,一上吓一跳啊。课后,我真的是感触很深,收货颇丰啊。

先说说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吧。

首先,这节课,我自己觉得准备挺充分的。下了几个播放器,才下载到了世界三大宗教的相关视频。为了突破难点(为什么三大宗教能够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我精心准备了能够引出答案的选择题,并补充了大量材料,和课本相关资料放在一起,让学生从材料中可以自己归纳总结出答案。我还找了些2013年其他省市中考试卷中和本课内容有关的题目等等。

其次,上课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的答题解题技巧。做练习题时,让他们先找出划出关键词,再说答案。

第三,注意把握细节。一些重要的难写的字或者是易错的字,请学生上黑板板书。

第四,关注每个学生。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时,我到处转了转,等全部同学完成了,再让学生展示。回答问题时,用接龙的方式尽量让全部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但是,这节课更大的收获是知道了自己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第一,时间没把握好,虎头蛇尾。结束的比较匆忙,准备的一些重要题目没来得及和学生分享。突破难点的材料,用幻灯片展示出来了,本来是准备找学生读出来,其他同学归纳答案的,时间不够,只给学生看了一眼。所以,难点突破的不是很成功。

第二,做事不够严谨。(经王老师批评后反省的)也许,写错标点符号是小事;也许,用词不当是小事;也许,在课堂上把不该拓展的内容展开来讲,该重点讲的一带而过也是小事……也许,这些真的不是小事。相反,这些小事暴露出了大问题。我扪心自问了一下,一节区公开课,我都这样随意,那平常的教学呢?如果,今天没人指正,我一直这么随意下去,后果将是什么?

第三,备课的时候没有做到目中有人。我也知道理论上说备课要备这个备那个备学生,但实际操作的时候,我真的很少把学生学情放在备课内容中的。我们都习惯了备自己的课,让学生跟着我们走。我们农村的孩子,从来没那个自信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更别说质疑老师说的内容了。于是,我们就以为学生是发自肺腑地接受了。今天,岔路中学九(4)班的两名女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也给我上了很重要的一课。

第四,过分紧张,漏讲了知识点,回头补充,显得没条理。学习三大宗教这个版块的内容时,我本来是打算学生每展示完一个宗教后,我补充一些表格没有提到的内容。但是,由于过分紧张,忘记幻灯片上的链接了。等三个宗教表格里的内容讲完后,才想起来。于是,又回头说这三个宗教分别还有一些内容要强调一下,衔接的不是很好,有点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有错而不改正。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才有改正的方向,才有进步的空间,才有接近优秀的可能。

因为时间的关系(宝宝闹了,但是又想第一时间说点想说的话,怕等到明天没感觉了。),反思的不是很深刻。从明天的教学开始,我会边实践边反思再实践。

 

(岔路学校  王建才)今天在我校进行的历史研修活动,本人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九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通过课后的评议交流,本人感到有一下不足:1.对新课程的研究不透彻,教案设计过于形式化;2.教学的容量不足,不适于初三学生学习的特点;3.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比如对学生的提问;4.有点过于形式,比如叫学生分组读书,但是没有目的性的读书。今后需要做的改进措施:1.多听一些其他老师的课;2.多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3.从学生实际出发;4.朝三个方向努力:心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上元中学 俞学文)2013922日,教研室和进修学校在岔路中学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历史教研活动。下面就我听课及评课活动的心得小结如下:

我听的两节课分别是王建才和朱金秀两位老师上的,题目都是《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两位老师都很注重上课实效,应用了多媒体和导学案教学手段,环节完整,层次分明。

我认为,设计和上好一节历史课,特别是初三历史课应该有三个关注:

一是关注教材整合。初三历史教学课时少,任务重,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必须要求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整合。这里的“整合”不仅仅指的是几课时合并成一课时,更重要的是对教学内容的整合。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横向比较在教学中药充分体现出来。这需要我们抓住《课标》,吃透教材,落实《中考考点》。教师整合教材,可以说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构建也会起很大帮助。

二是关注情境教学。历史课上得生动,师生交流自然融洽,离不开情境教学。教师需要努力使学生的课堂活动引入一种历史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寻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三是关注课堂细节。只有关注课堂细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了解学情、讲练结合、课堂导入、师问生答、当堂反馈等教学环节都需要我们老师关注和研究。

 

(百家湖中学 贾丽霞)今天在岔路中学聆听了两节课及其他老师的精彩点评,很有感触,学到了很多。现粗略地谈一下我的感受。

我听了王建才老师和朱金秀老师的课,两人的共同点在于都紧扣考点,注重细节。现就朱老师的课具体的谈一下。朱老师的课节奏很快,在课堂的开始、课堂的中间和课堂的结尾都在强调学习目标和知识点,目的性很强。在授课中,还很有心的把这节课中易错的和易混淆的知识进行识别强化。练习时,不强求答案,注重解题方法。 这些细节部分,我将在我的课堂中加以灵活运用。

在听完几位老师的点评后,我有几点很深的感受:1、备课必须依据新课标,根据每节课内容,把大课标分解为具体的小目标;2、拓展延伸的挖掘应基于知识点之上,而不是非知识点之上;3、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方法的呈现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4、每节课后都要有反思,并及时记录。

最后,用王必闩老师的一句话总结一下,即上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竹山中学 祁相明)2013922日,我参加了在江宁区岔路学校举行的区青年历史教师展示课活动。学习了吴海云和王佳楠两位年轻教师同题异构《古代科技与思想工作文化》的课,收获颇多。

吴海云老师对九年级89两课进行了单元整合。将古代世界两种文字、三大宗教、宗教影响下的两大建筑、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学戏剧整合为1课时的学习内容。这样做既加强了学生对古代世界各文明成果的总体认识,也加强了世界各文明成果之间影响的理解,同时又符合初三学习时间紧、内容多的实效性。本节课课堂容量不小,但吴老师处理的很恰当,对重点、难点把握的很好,效率很高。

王佳楠老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自然柔和的教态,而且我相信那决非是装出来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平和,语言也具有艺术魅力。听王老师的课,可以说就是一种享受。这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清晰,在复习文明古国后,就引导学生踏上了“古代埃及文明之旅”、“古代西亚文明之旅”、“古代印度文明之旅”通过学生导游、“智慧大比拼”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了解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感受古代世界文明之美。在每个板块中,王老师对教材挖掘的很深,用文字、图片、视频等不同方式补充了大量的史料,然后以这些史料为切入点,提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中得出结论,这样使学生在学到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大大开扩了眼界,拓展了思维,这样就使枯燥的历史知识有了生气,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原来离自己不是那么遥远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的兴趣。在与学生互动时,钱老师真的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我也相信,不但是学生学到了知识,在座的好多老师也对这节课有了更深的感受,可以说受益匪浅。

在学习两位老师的课时,我也在反思自己,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思案。   

3.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竹山中学 汪涓)今天在岔路学校听了两节课,一节东善桥中学的吴海云老师的,一节上峰中学朱金秀老师的。两节课都是关于古代世界科技与思想文化的内容。课后,大家对这几节课进行了点评,尤其区学科带头人屠荣春老师和沙德超老师以及区教研员王必闩老师也给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并对初三的历史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于我而言,主要有两点感受。

一、关于教材整合

初三历史教学时间紧,内容多,这就必然要求初三历史教师对教材进行恰当的整合。当然,整合不是随意的,一定要以2011版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南京市中考历史考点为依据。一方面,要删去中考考点以及课程标准上所没有提及的,比如《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是两课内容,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恰当的整合,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不是特别必要的内容,如关于腓尼基字母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则可一带而过。另一方面,要把相关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授课。这样的教材整合才显得比较自然而让学生容易接受。比如吴海云老师把第9课宗教建筑的内容放在了第8课三大宗教的内容中进行讲授就显得比较恰当。

二、关于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作为导学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往往不太受到老师的关注。于是呈现给学生的学习目标模糊,不易操作,没有起到应有的引领作用。关于学习目标,从此次培训中我学习到两点:一是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要准确。既然是学习目标,动作的行为人应当是学生。这样学习目标就不应是“使得学生……”,而是“学生……”。二是学习目标应当具体明确而不能含糊。课程标准给出的行为动词是有些模糊的,比如“了解”“知道”等等,这些行为动词在操作的时候就很难进行评价,怎样才算得上是“了解”了,怎样才能“知道”了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参考课程标准及考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情,制定出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

前些日子,看湖南大学胡遂老师的博客,其中写到这样一句话:“佛家讲究一切随缘,但是又要求我们精进。所谓精进,是说因;所谓随缘,是求果。”我想,作为老师,作为引领学生的人是否应当有这样两个境界:精进与随缘。何为精进?我以为就是用心二字。用心,在教学前后的每一个环节,抓好每个细节。论及此次培训,不论是关于教材整合还是关于学习目标的制定,亦或是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都需要教师用心对待,细心对待。如若这样用心,那么至于结果,就可随缘了。

 

(天景山中学 王清)922日初中历史骨干培训班在岔路学校进行了一次教学展示的活动,我们全体学员在听课和体验式评课的过程中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也都纷纷表示有很多收获。

就我个人而言,我听取了吴海云和王佳楠两位老师的课,这两位老师在上《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这一课时,都对教材作了适当的整合。吴海云老师是把八九两课融入一节课来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同时在具体的细节知识中,吴老师注意到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建筑方面的内容和宗教知识放在一起教学,紧扣中考,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而王佳楠老师的课,虽然之上了第八课,但王老师从地理上把握了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分别从几个区域讲解教学。而王老师这样设计正好就是按照第二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的教学思路进行,这样对教材的整合既复习了之前的知识点又学习了新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备课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是一种有建设性的教学方法。毕竟我们是教学历史,不是教学历史书。

 

(东山外校  叶露露)今天,有幸参加了江宁教师进修学校为我们安排的活动,听到了吴海云和王佳楠老师的课。使我印象深刻的是王老师的课,去年,学校安排王老师到我校来听我们初中部历史教师的课,那个时候的王老师刚毕业一年,讲话的声音都柔柔的,今天再一看,不禁感叹:后生可畏啊!下面我就王老师的课说一说我的一些拙见。

不足之处:拿到王老师的教案,我首先发现一个致命性的错误,就是教学反思,然后再看看前面的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表述都不准确,心里不免有些为她担心,但一堂课上下来,她精彩的教学设计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

优点:

1.授课方式新颖

王老师采用了古代文明之旅的形式,让学生充当导游和游客,并适时的打分,这个角色扮演的形式我很欣赏。也许有的老师会说,我们都初三了,一切为了中考,不需要这个形式上的花花哨哨,但是我认为:这种一点形式上的改变是可行的。最起码,我在这节课上,看到了学生的积极性,看到他们真正的做起了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而老师只是一个导演的角色。这不正是我们历史课教学所要追寻的目标吗?

2.教材整合合情合理

王老师把伊斯兰教、基督教和楔形文字桉地域性排,分别是巴勒斯坦、麦加和两河流域,归类为西亚,合情合理,而且她板书的内容是分宗教和文字两大板块的,处理得当。

3.温故而知新

王老师的课不仅讲授了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在上课的过程中还回忆了第二课的内容,且十分自然和恰当,没有任何牵强的感觉。

我的一点建议:我听课的时候,总是会思考,如果是我,我怎么上?所以,就这节课,我提一点自己的建议,仅供参考,有不到之处,还望指正。

1.本课小结用两个表格的形式,落入熟套。如果是我,我会继续这场旅游,设计有一位游客他写了一篇旅游日志,但是上面会出现“我在埃及看到了古老的楔形文字”这样的错误,让学生去找找错误,不仅起到小结的作用,而且能把学生的思想紧紧抓住。

2.材料题:三大宗教在当时有什么作用?然后王老师分析了宗教产生的背景,只提到了佛教和基督教,还可以提醒学生我们之前学习的伊斯兰教,进过三个宗教的共同背景、教义的比较,学生自然能够得出这三大宗教能够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原因。但此时,王老师还缺一步:小结和让学生记录,这个原因书本上是没有直接答案的,面对中考,这方面,我们初三教师还是该做到的。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拙见,不到之处,还请见谅和指正。谢谢!

 

(东山外校 张洪)我今天有幸参加了江宁区骨干培训活动,来自不同学校的四位老师在岔路学校展开了对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古代科技与文化(一)》的同课异构活动,我听了其中的两节课,一节是东善桥中学吴海云老师的课,另一节是铜井中学王佳楠老师的课。之后小组内展开了研讨活动,大家展开了激烈地交流,最后屠荣春、沙德超、王必闩老师做了总结性指导。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一、教学设计要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特性。据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要熟悉《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再结合教材的具体叙述,最后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

二、课堂教学要具有时效性和艺术性。就具体教学过程而言,教师理所当然地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把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安排恰当,从而引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课堂教学既要具有时效性又要具有艺术性,也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因素。

总之,上好一节历史课,引用王教研员的话:“要严谨不要随意,要规范不要教条,要具体不要含糊,要效果不要形式,要流畅不要生硬,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手中有法。”我将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不断努力,勇于创新,上好每一节历史课。

 

(禄口中学 陆道敏)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听课是最好的教研方式,作为一线教师,没有什么比上一堂好课来的重要,理论知识若不能在课堂体现就终是纸上谈兵。

很遗憾,因为时间的限制,四位教师中只有幸听到两节,整个过程忍不住的眉头深锁,不是因为课上的不好,而是不自觉的会和自己对比,听着,想着,检讨着,“当时我是怎么处理这里的呢?”“我怎么没想到这样做呢?”

我所听的两堂课并没有太多表演作秀的成分,就是朴实的常态课,也恰是我最想听的课,因为听了太多的“表演课”,不论是上课者还是听课者都知道这只会是一场“表演”,看看可以,真把它用于每堂课的实践中就是“做梦”了,那样的课会在短时间内以其精巧绚丽给我们震撼的效果,却难于真的在现实中实践,也就只能“看看”罢了。但是两位老师的课用常态的形式展示了较高的教学素养。比如吴海云老师在一个课时内不疾不徐的讲述了两个课时琐碎的内容却条理分明脉络清晰,朱金秀老师反复强调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方法,这些都是我不曾做到的。听着课呢,就“走神”了,想着下次上节课的时候换个什么方式处理。我想听课的最高价值也就在这里了,以他人之长弥补自己的不足,听着,想着,检讨着……

 

(谷里初级中学 严孝军)922日下午我参加了历史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岔路学校举行的第三次集中培训,此次培训以听课交流研讨为主,我根据安排,有幸听了东善桥中学的吴海云老师和铜井中学王佳楠老师的课。就此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吴老师的课:紧扣初三历史教学的特点,将二节历史课的内容进行了整合,课堂容量大;教师运用导学案教学,将整个课堂分为自主学习,知识梳理、合作探究学习、思维拓展训练三个模块;教师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关注历史资源,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效果较好。唯一不足就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活动不多

王老师的课:教学设计新颖,将整个历史教学贯穿于活动中,让学生扮演导游来完成本节历史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氛围宽松;活动结束后不忘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采用表格加填空的形式对知识进行识记和复习,教学效果较好。唯一不足就是学生虽有活动但老师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活动的最后由区学科带头人和区教研员进行了点评,尤其是王老师他提出要严谨不要随意;要规范不要教条;要具体不要含糊等我很受启发。

 

(横溪中学 杨小勇)九月二十二日下午江宁区历史骨干培训班老师在岔路学校再次相聚,听取老师开课。我先后听了岔路学校王建才老师和上峰中学朱金秀老师开设的九上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王老师首先打出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的图片导入本课,然后分小组完成指定任务,主要是推荐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倾听并找出本课主要知识点,在学生总结基础上教师列表引导学生归纳和对比。整节课王老师非常注重对知识点的落实和夯实,通过在书本上的勾画和板演、旁注等方式落实,最后用16个字提炼本课要点,言简意赅;其次王老师注重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灌输方式方法。本节课我觉得王老师需要注意几点:1、对于三大宗教的列表归纳内容略显简单,应该加上教义和相关知识,如节日等,特别可以提到中国历史上关于佛教的相关知识:三大石窟、少林寺等,引起学生兴趣;2、在讲解练习题时注重针对性和方法的点拨,不能仅仅对对答案。

朱老师整节课节奏较快,先用猜一猜的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同时把握各自特点,对每段内容学完要求学生闭眼回忆及时巩固,然后列表归纳;接着欣赏视频了解三大宗教,再由学生介绍后列表归纳,从表格中寻找类同;对于本课难点采用给出例题和相关材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较好,让学生有话可说,用归纳总结的方式来分析原因,突破难点。本节课我认为朱老师注重了对知识的夯实,要求到位,对难点的突破较好,值得学习,对例题的分析注重方法的灌输,但学生总的来说表现不是很活跃,需要适当的调动,讲解中语速应适当降慢,以便学生接受和理解。

总之我认为两节课都针对初三实际情况,注重知识的落实,逐步夯实,但在落实中应多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让课堂气氛稍显活跃,效果更好。

 

(秣陵初中 桂金云)922日,历史骨干班成员又一次相聚,这次的地点在江宁区岔路学校。本次的活动由我们成员自己展示。我先后听了吴海云老师和朱金秀老师的课。这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迥然不同,吴老师的课温婉,复杂的历史知识在她的娓娓道来下,变得简单。朱老师的课洒脱,举手投足间铿锵而有力。细评这两节课都有一定的得与失。

吴老师的课课堂容量大,将两节课内容并成一课来上,这符合初三教学的进度。在难点的处理上运用了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形象、具体,便于记忆。将两大建筑穿插在宗教里面讲述,很巧妙,又使学生能够印象深刻。不足之处合作探究环节没能及时完成,课堂巩固练习也没能及时完成。

朱老师的课节奏感强,教师饱含激情,符合初三的教学特点。同时在教学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及时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测试,短平快,效率较高。朱老师还特别注重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关键词关键信息,实用性强。不足之处在于课堂训练没能及时落实。

随后,岔路学校的屠校长从课标出发,针对这节课,从课标的界定和南京市中考指导用书这两个维度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竹山中学的沙德超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对新教师王佳楠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让人感到温暖。同时江宁历史教学传帮带这一好的传统也在经久的流传。

教研员王必闩老师不仅从微观的角度对开课的四位教师的导学案提出了修改建议,还从宏观的角度对整个初中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特别指出了要心中有数,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对我们后一步的教学起到了指导作用。

 

(陆郎中学 周远根)922日中午,参加了在岔路学校举办2013区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半脱产)培训班在这里开展了第三次集中培训活动,听了培训班成员上的公开课,对比自己的教学,感触颇多,王建才老师教学针对性很强,针对中考强调知识点的记识掌握,王佳楠老师座位新教师教学设计方式比较新颖,都值得我去学习。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对自己的教学,特别是备课反思良多。 屠荣春老师对于历史教学“三个注重”的建议让人十分受用,“注重教材的整合、注重历史情境的教学、注重历史细节的教学”这也是我平时在教学中有时把握不到的地方。

教研员王必闩老师的讲评直接深刻,他通过这次上课给我们指点迷津:历史教学要从细节着手,交给学生思考的维度。备课要规范,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特别提到课前“四问”,这应该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去做的预备活动。

“要严谨,不要随意;要规范,不要教条;要效果,不要形式;要流畅,不要生硬。”最后王老师对大家提出的要求可以说是对青年教师教学问的对症下药,特别是“心中有数,目中有人,手中有法”这三有,这也是我接下来对自己在教学上的期望目标。

 

(丹阳学校 李宗厚)2013922日,在区教师进修校和区教研室共同主办下,岔路学校精心组织安排下,四位历史骨干教师为我们奉献了四节同课异构、精彩新颖的公开课。我有幸听取了其中的两节课。一节是岔路学校的王建才上的公开课,王老师的课实在、朴实,上课中自始至终围绕中考的考点进行教学,强调关键词的书写,学生上黑板默写,减少错字、别字。复习导入、新授、练习巩固、习题反馈,环环相扣,步步落实。另一节是铜井中学的王佳楠上的公开课,完全颠覆教材的目录,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以文明之旅的行式呈现出来,让人耳目一新、新颖别致。感叹后生可畏,没有白来。

岔路学校屠校给我们提出了忠肯的建议,上课前要看课标和中考指南,从复习导入、学习目标确立、教材整合、重难点突破、知识点落实等方面入手。竹山中学沙老师从一节课的实效性和艺术性谈了自己的想法。最后区教研员王老师提出了要求,上课前要四问:真的准备好了?今天我准备讲什么?怎么讲?到底讲的怎样?,在上课时要做到严谨不随意、规范不教条、具体不含糊、效果不形式、流畅不生硬,课后要心中有数,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淳化中学 陈梅)今天在岔路学校认真聆听了王建才、王佳楠两位老师的公开课,从中学到了很多,感受最深的各为一点:王建才老师注重夯实基础;王佳楠老师善于激发兴趣。下面简单地谈一谈。

王建才老师:沉稳扎实,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夯实。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中,王老师尤其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反复强调和训练。从课前的巩固复习、默写,到对学生板书三大宗教及创始人名的书写要求,以及请同学再次板书,可以看出对于关键性的易错字,王老师抓得很实。

王佳楠老师:形式新颖,模拟旅游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节课王老师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模拟旅游来引导学生探寻古代三地(古埃及、西亚、古印度)的文化。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小组自学讨论,争做小导游,再把导游的介绍与游客的提问相结合,比较清晰地梳理出三地的主要文化,最后形成文字与宗教这两块知识体系,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由于活动形式新颖,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气氛较为活跃。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平时的教学,是否也该从两位老师的课中得到借鉴。一方面对照课标要求,注重每课主要知识点的夯实;另一方面,在条件范围内,时常用一些较为新颖的形式,如故事演讲、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改变历史千课一面的模样,既夯实了基础,又激发了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汤山中学 张真)今天下午在岔路中学听了两节课,一节是东善桥中学的吴海云老师的,一节是上峰中学的朱金秀老师,这两节课的容量不一样。因此,上得方法也不太一样,但是都有很多可取之处。

吴老师的课用表格对比的的方法解决了很多知识点,清晰又简洁。但是,可能课的容量过大,所以最后阶段有点仓促。

朱老师和吴老师的的风格不大一样。课堂容量小一些,所以讲得也深刻一点。有些考点内容,朱老师上课时就让学生有一个记忆的过程,教学生巧记。这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在课后的研讨部分,大家对所听的课讨论都很热烈,我总结了一下,一堂好课的几个必要条件。

首先,教师要用严谨的态度制作一份好的导学案。教研员对导学案的每个标点符号都作了细致的检查,这就是提醒我们:态度决定一切。

其次,明确学习目标,依据考纲,做到有的放矢。合理的深化,不能过度的展开。

最后,一节好课还需要老师反复推敲磨合,多和同教研组的老师沟通,相信集体的智慧。

 

(周岗学校 赵军)今天有幸在岔路学校听了王佳楠老师的一趟历史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有一点想法,拿来和大家分享。

这堂课的主题是古代世界的古老文字以及世界三大宗教。对此,王老师设计了一次虚拟旅游,分别是“探寻古老文字之旅”和“解密三大宗教”两条旅游路线,由学生担任旅行过程中的导游,向大家讲解在埃及、巴勒斯坦、麦加以及印度等地旅途中的见闻和历史。

可以说,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很有新意,学生们的反映也很活跃:担任“导游”的、表演“游客”向“导游”提问的……都非常踊跃。毕竟,在见惯了“老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对于这种参与度很高的课堂教学形式还是很欢迎的。但是,也许是王老师对学生生疏的缘故(这堂公开课是借班级授课),我总觉得这堂课在细节上的设计还是有所欠缺:学生们参与的热情张力有余而理性思考的弛度不足。比如说,在提到世界三大宗教的时间、地点以及创始人问题上大家你问我答很热闹(事实上这些问题只要认真阅读教材都基本上都能答得上来)。但是,当老师抛出“为什么这三种宗教能够广泛传播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的问题时,学生们要么回答不出个所以然,要么有的乘机瞎起哄不找边际的。

我想,问题的关键还是出在教学设计上。我觉得这节课的整体思路很清晰,教学方式也很新颖,但在细节上还可以再优化一点。比如讲到前面那个问题,教师可不可以这样设计: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组,分别扮演下层人民群众和统治者,先研读宗教教义,然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分析教义有哪些可以接受的部分,再经过讨论,或许就可以分析出三大宗教流传全世界的秘密了。因此,学生参与型的课堂是我们所追求的。在追求学生参与广泛、热烈的“张”的同时,我们教师也应该关注优化教学设计、让学生有理性思考的“弛”。

 

(土桥中学 周开祥)今天下午,按照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的要求,我在岔路学校听了2节历史课,并和同学科老师一起进行了简单的交流,期间,岔路学校的屠校长几位学科带头人还给我们做了微型讲座。

首先,很感激教研室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课间,我问了几家兄弟学校的历史教学进度,发现自己慢了很多,初三,进度很紧,有些东西不能展开来讲,回来,要好好抓进度。

第二,和教研员王老师简短的谈话,王老师对我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我在土桥中学,虽是偏远的农村中学,但是只要肯下功夫,也能出好成绩,也能超区均。我觉得今年的压力不小,但是,王老师的鼓励让我更有动力。

第三,几位上课的老师,都认真精心的准备了,课上的很朴实,踏实,没有过多花里胡哨的粉饰,直面中考,很实在,我觉得很受用,一些细节让我记在心里,课上人人备好两支笔,记录,圈画,及时巩固,反复说考点,读书,人人都参与其中。

第四,教研员最后的总结很朴实,没有大话,废话,对我们的导学案提出了规范的要求,我觉得很受用,以后在这方面注意细节。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收获,另外,听课途中,发现两个问题不解,回来查资料了,一个是甲骨文不是商代出现的,商代就很成熟了,一个是使用象形文字的僧侣不同于佛教的僧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