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堂实录
(2013-12-23 10:59:45)《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堂实录
教材简析:
飞向蓝天的恐龙》这是一篇科普文章,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3、 有条理的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4.通过相互表达自己的理想,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
1、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恐龙的演化过程,激发探索求知的兴趣。
3.通过相互表达自己的理想,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教师准备恐龙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走近恐龙,交流资料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引出恐龙,由恐龙导入课题,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师:请看黑板(教师板书“恐”)谁来读?看到“恐”你想到什么?(恐惧、恐怕、惊恐、恐龙)说说你对恐龙的了解。
生:霸王龙又名暴龙,模式种与目前唯一的有效种是雷克斯暴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霸王龙性恐龙,身长约13米,体重约7公吨,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垂克阶最后300万年,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恐龙种群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广。
生:门溪龙别看长颈鹿天天高傲地扬着自己的长脖子,可是把长颈鹿放在侏罗纪,和马门溪龙pk,那么毫无疑问,长颈鹿会输的很惨,因为马门溪龙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脖子最长的恐龙。一个标准网球场界线的长度是23·77米,而马门溪龙的身长则有25米,也就是说,如果让马门溪龙站在网球场的中央,那么他的头和尾巴都会“出界”,马门溪龙的长尾巴的威力也不小,能以超音速挥动,产生大炮一样的威力,从而保护自己。
生:北票龙意外北票龙全长2.2米,是一类两足行走的恐龙,它生存在大约1.25亿年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早白垩世。尽管所发现的化石支离破碎,但随着专家的精心修复,这件化石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形态学特征,也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科学价值。
生:我知道有的恐龙在陆地上生活,有的在天空生活,有的在水里生活。
生:我知道最早的恐龙是在三叠纪晚期出现的。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发生的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
生: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的马门溪龙,世界上已知体形最大的动物——易碎双腔龙
生: 有的说是地球在6500年前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因为平地上长出许多高山来,沼泽便减少了,气候也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了。恐龙的呼吸器官不能适应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有的说是超新星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缘故。还有的说是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龙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证据是白垩纪晚期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有像被激光
二、 小组合作整理资料
师:大家搜集的资料很多,可是就像天上的形象一样散落在深蓝的天空,那么大家能把你们手中的资料分类整理一下吗?大家可以从它们的生活的年代、生活习性、分类等等方面来真理,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做,把你们手上的资料整理出来,再选出代表汇报演说。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25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发生的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恐龙”一词在字典的意思:一类生活在几亿年以前的古动物,现已灭绝。
恐龙全称:恐怖的蜥蜴,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千万年前的恐龙。
2亿3000万年至6500万年前,并且能以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栖息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
最大肉食性恐龙
棘龙,身长16到 19米,重量16-26.5吨。
最大的植食性恐龙、体形最大的恐龙
易碎双腔龙,身长可达58-62米,重150-180吨。
最小的恐龙
近鸟龙,体重估计为110公克左右。
最小型的草食性恐龙
最早的恐龙
阿根廷月亮谷地区发现的始盗龙是距今最古老的恐龙,生活于晚三叠纪。
最迟的恐龙
角龙类恐龙在距今1.35亿年前以后最盛。
牙齿最长的恐龙
霸王龙,牙齿超过30厘米。
最早被发现有羽毛的恐龙
似鸟龙,发现于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距今约1.6亿年的。是鸟类起源研究一个新的、国际性的重大突破。
生:体型特征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间。恐龙的体重估计值,大多介于1到10公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间。
从现有的状况较好的骨架来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龙是长颈巨龙。长颈巨龙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间发现于坦桑尼亚。从多具大小相近的个体所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现正展示于柏林洪堡博物馆,该模型高12米,长22.5米,预期活体的重量在30到60公吨之间。最长的恐龙是27米长的梁龙,是在1907年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现展示于宾州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
生:恐龙的分类
1兽脚龙:所有食肉的用两腿行走的恐龙,
2.蜥脚龙:体型庞大的植食性恐龙,比如雷龙和梁龙。
3.鸟脚龙:像禽龙和鸭嘴龙一样用双腿行走的小型植食性恐龙,比如青岛龙。
4.剑 龙:这种恐龙带有版状物它们都以植物为食,用四条腿走路。
5.角 龙:有角的植食性恐龙,比如三角龙。
6.甲 龙:这类包括像结节龙这样的有铠甲的恐龙,像剑龙一样,它们也以植物为食,用四条腿走路。
7.肿头龙: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厚脑壳。指有着很厚颅骨的一类恐龙,并以非常闻名的肿头龙来命名。
8、食性分:食肉、食草、杂食时间分:三叠纪的、侏罗纪的、白垩纪的。
9、行走姿态:四足爬行、二足爬行
恐龙的种类很多,科学家们根据它们骨胳化石的形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鸟龙类,一类叫做蜥龙类。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推断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这只是大概的分类,根据恐龙骨胳化石的复原情况,我们发现,其实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形状更是无奇不有。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有在陆上爬的。
师:那么有哪个小组的同学知道恐龙的生活习惯与各样的姿态?
生: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师:那么大家想想那一类恐龙最有可能飞向蓝天?
生:身体小巧灵活猎食性恐龙的,还有栖息在树上的恐龙。
师: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结合我们课前找到的资料展开你的想像探究那恐龙是如何飞翔蓝天的?
生:读相关段落。
师:读完后,我们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恐龙是如何飞翔蓝天的?
生:我知道恐龙的形态各异;我知道恐龙的形体变化;我知道恐龙是怎样学会飞翔的……(学生自由交谈)
师:恐龙的形体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师:它是怎么学会了飞翔的?
生: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师:是呀。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与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找到。直到20世纪末期
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段落齐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化石是首次发现,是在辽西发现……(学生交流)
师: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
生:高兴到了极点,就要发狂了。
师:研究者们为什么会如此地高兴?
生:自由交谈。
师:同学们,一个世纪多少年?
生:一百年。
师: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接近2个世纪,他们找了近200年,时间 。在这200年的时间里,科学家们在干什么?
生:寻找证据:化石。
生:1996年以来在辽宁地区多次发现留有羽毛印记的恐龙化石始祖鸟。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恐龙的演化过程。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教学反思: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文章用较长的篇幅生动地再现了恐龙的演化过程,而恐龙的演化过程正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此外,作为科普类说明文,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也是本堂课的一个训练重点。为了能让孩子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设计上我觉得成功之处在于:
一、走近恐龙,交流资料
本文篇幅较长,如果循规蹈矩,面面俱到,很可能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把握不住重点。于是我从复习入手,通过扩词训练引出恐龙,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的有关恐龙的资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 小组合作整理资料
学生搜集的资料很多,可是就像天上的形象一样散落在深蓝的天空,我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把他们手中的资料分类整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走进恐龙,展开想象,探究演化。
是呀,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我把探究恐龙进化的的过程这个重点问题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朗读课文结合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大胆的展开想象探究恐龙进化的的过程孩子们做得很好,从体型的变化、骨骼的变化、鳞片或鳞甲的变化、捕食方式的变化等等方面展开了的大胆丰富的联想。
虽然,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加强了口语交际、合作学习、资料整理与搜集的训练,但仍觉有两个地方不好:
1、学生找到的资料比较多,但是很杂乱。孩子们面对海量的信息不知道该选用那些资料。不会筛选信息。
2、面对找到信息不回整理。
3、学生的团队意识较差,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