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赵铁山及其书论
(2017-03-26 08:31:21)
书法家赵铁山及其书论
吴连城
赵铁山(1877-----1945)名昌燮,铁山其字也。太谷城内田家后人。号惕山,又号汉痴。晚年改名讆?(同愆)。所居斋名心隐斋。清宣统元年己酉科拔贡。先生一生精力,尽瘁于书法。系清末民国间山西书法泰斗。为人刚正不阿。所与游者,皆一时名士,不屑与宵小交。日军侵华至太谷,先生始则避地山区,继乃蛰居斗室,不世与接,为避日军之胁迫也。
清初赵董书风盛行,书法界形成煗煗姝姝,千书一面,不堪入目。中叶以来,在野书家邓顽伯石如起而振之,推为碑派大师,先生则继其遗绪,而又发展之者。碑派书法,在吾晋以晚清杨笃秋湄先生为首倡,继承之者,在太谷有铁翁及其兄云山弟漁山,在榆次有常赞春子襄,及其弟旭春晓楼。此数人中,尤以铁山为专精致力,一生勤恳而成就独出冠时。共书名之驰名全国固早,但为海内所惊绝者,为孙总理奉安典礼时,太谷铭贤学校敬挽联之长联隶书。实则此联不过先生一时敬谨之作,并非其最高精品,然已为海内名家所称颂不置,以为得未曾有,并誉为南吴(昌硕)北赵(铁山),其领袖华北书坛,决非过誉。尔后书法更向帖派发展,于李北海(李邕)何子贞(何绍基)尤具神解。由碑派之方正,化为帖派之园润,而出之以风神。
先生书以欧阳率更入,继学魏碑,后又致力于篆隶,晚年更用心帖学,得二王(晋书家王羲之、壬献之)法乳。故其书得汉魏之清雄,而无其犷;得晋唐之风韵,而无其俗;四体皆精,近代以来,所未有也。及其晚年,已达书法之化境。又加以国难家愁,其慷慨激昂之气,忧国忧民之怀,一寓于书,入于苍茫物化之境界,与少壮时所作,又异其趣,成就其独创之风格。或谓铁山书摹古似矣,而独创不足,实非知先生书者。
其实书法为表情达意之工具,先生书法,醉翁之意不在酒,聊以发抒其胸中之块垒耳。其人品之高尚,为书法之夲源。古人谓书者,如也,如其为人而已矣。铁山翁早年即孝于其亲,笃于昆仲子侄之爱,不慕荣利;晚年又穹居斗室,不为日軍威胁所动摇,而能全其晚节。其书法之所以独出冠时者,非偶然也。傅青主论书法云:“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铁山翁景仰傅公之书法,其游崛围山题画诗有句云:“我思古人亦已远,侨黄以外将安归!”其书不袭傅公之迹,而实师傅公之心。故能人间重晚晴,在日军侵华至太谷时,有人传铁山翁殉节者,传至西安,西安诸名士集会哀悼,亦见先生高风亮节,早已深入人心,实则彼时铁翁尚在世。人凭素行,余于铁山翁见之矣!
且也,铁山翁对日人之求书,则严拒之,上级官史之苟求,则婉拒之;对服侍其家人之老者,则优容之;对犯禁之少年则引避之;对其子侄之学习言行,则严要求;对于后生学子,则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对乡党之急难,则尽力解救;对穷苦之人则尽力周给;好善如渴,疾恶如仇,不戚戚于贫贱,不汲级于富贵,胸怀坦荡,有口皆碑,先生若人之俦欤?
太谷田家后赵家,夲以商业起家,号称富有。而怀安堂、心隐庵不特铁山翁昆仲和平乐易,即其子侄亦无财虏少爷习气,盖家教使之然也。
惜乎家道中落,为善不报,诸昆仲固早殂殇即子弟亦多夭折,致使枭鸣华屋,门庭冷落,北洸道上,徒兴怀念之心,异国书坛,犹恋如橡之笔,亦可悲矣!先生终因国难家愁,,于1945年5月29日病咽逝世,享年69岁,8月安葬于太谷北洸村道上,不封不树。
先生遗作见存者,有楷书碑志30余种,墨迹联语30余种。诗文集有《劫余烬存》(待印)、《三十家诗钞》批夲。另有碑帖跋尾多种。书作之已付石印者,有:篆书《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心隐庵四体书》、《续千字文》、《急就章》等。另有名号章数十方,方正中别饶意致。夲文中所附之四体书,为先生题画之作,为一般所未见。可见先生于诗书画刻俱有精深之造诣,不仅能书而已。其榜书饶有气势韵味。凡三晋之名山胜水,无不见其书迹,为河山寺宇增色不少。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