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璧山八景传说及诗词赏析

(2013-12-13 10:55:19)
标签:

杂谈

璧山八景传说---您听说过吗?

觉院夜雨

http://s3/mw690/0046eAUEgy6EXiCZl1892

禅关昼永万峰晴,夜静鼓钟带雨鸣。学士吟余疑滴漏,山僧定后恍闻声。

晓云渡柳花犹湿,宵火穿帘月失明。数卷婆罗谈入妙,千秋础润璧江城。

“觉院夜雨”,亦称金堂夜雨,在璧城中心金堂寺(现在的璧山县委大楼右边几十米处,已毁)。内有石砌泉井两口,井内水位落差终日不变。金堂寺正殿前有一块长宽各四尺的方形石,石头很凉,夜夜“出汗”,清晨看石上,水珠晶莹密布,如同天降了细雨,终年如此。

《觉院夜雨》中“夜静鼓钟带雨鸣”“学士吟余疑滴漏”“山僧定后恍闻声”“晓云渡柳花犹湿”“千秋础润璧江城”等诗句中雨鸣、滴漏、闻声、花湿、础润的描绘,正扣住了石头上水珠密布、似雨非雨这一难得而独有的特点。

何谓禅关?云栖寺沙门袾宏曰:“禅曷为有关乎?道无内外,无出入。而人之为道,也有迷悟。于是大知识关吏,不得不时其启闭,慎其锁钥,严其勘核。俾异言服私越度者,无所售其奸。而关之不易透,亦已久矣。”(《禅关策进序》)诗中“禅关”乃诵经念佛、木鱼频敲之寺院。“滴漏”,古代用来计时的器具,中国古代以漏壶为计时工具,开始时使用单只漏壶,后来出现多只壶组成的复式壶。“婆罗”,即婆罗门教,印度古代宗教,崇拜梵天(印度教主神),此处指佛经。“础”,柱子下的石礅。

整首诗的意境是,在一个晴好天气里,诗人与寺僧谈经投机,以至夜深人静,在明亮灯火下好像月亮都黯然无光,并着力描摹了时有微雨感觉,其实“觉院夜雨”非真雨也,读来极有趣味。

东林晓钟

http://s1/mw690/0046eAUEgy6EXiujDNe50

密树疏烟停暮鼓,倚云傍月访东林。招提不是人间路,梵语如闻天地心。

莲社荒凉存古碣,柴扉寂寞启洪音。野猿睡起鸦飞急,惊破寒窗晓梦沉。

“东林晓钟”又名东林狮吼,出县城西门,沿石板大路走五六里,或行公路行约七八里,就到了东林寺(东林寺所在地现属璧城镇东林村),东林寺寺后为狮子岭,其岭形似猛狮,故以狮名。

相传夜深人静时,岭上有轰鸣震动声;尤其在黎明时,更仿佛敲钟之声。东林寺前有一棵古黄桷树,树干粗大斑驳离奇,如虬龙盘曲,树围十余人方能合抱。

《东林晓钟》首联“密树疏烟停暮鼓,倚云傍月访东林”,交待诗人游历东林寺景点及傍晚景象。

颔联和颈联“招提不是人间路,梵语如闻天地心。莲社荒凉存古碣,柴扉寂寞启洪音”(“招提”,即寺庙寺院;“梵语”,古代印度的标准书面语,相对于民间的俗语而言,又称为雅语,我国及日本称梵天即印度教主神所造的传说为梵语。“莲社”,念佛修行者多用莲社之名,东晋莲宗初祖慧远大师集念佛人于庐山,建东林寺,创白莲社,为莲社名称之始,后各地寺庙多以“东林寺”为名),“招提”“梵语”“莲社”扣住了东林寺,“启洪音”扣住了晓钟或狮吼,“荒凉”“寂寞”写其冷落。

尾联“野猿睡起鸦飞急,惊破寒窗晓梦沉”,猿起鸦飞、破窗惊梦均因东林之晓钟或狮吼。

全诗意境是,树茂密烟稀疏,一片云一弯月,然莲社荒凉柴扉寂寞,空有古碣残垣一派荒芜,似有如钟之声叫人觉着那寺庙那梵语还恍然如梦,但只感到那猿起与鸦飞。全诗写景状物动静结合,想象自然,虚实相生。

圣灯普照

http://s7/mw690/0046eAUEgy6EXivMJ0ib6

危峦石火辟何年,变幻如荧照大千。雨霁三更松弄影,风披万井柳拖烟。

梵堂鹤认长明处,空谷莺啼不夜天。皓月皎星帘外白,流光暗室肯薪传。

“圣灯普照”位于城西汪家三百梯近处(现在的大兴镇红岭村),沿公路西行约十四五里,其地山岭连延不绵,岭上有明初建筑圣灯寺,又名天灯寺,寺后有老虎岩,古时又名圣灯岩。相传半夜时,山岩有灯形光芒四射,夺目耀眼。明代宏治年间,其地又建有圣灯寺坊,坊上书有圣灯禅寺和宝珠山字句。

《圣灯普照》首联“危峦石火辟何年,变幻如荧照大千”(“危峦”,高高的山峦;“石火”,敲石所发出的火;“大千”,广阔无边的世界),此联扣住“圣灯普照”的特点,可谓落墨运笔自然。

颔联和颈联“雨霁三更松弄影,风披万井柳拖烟。梵堂鹤认长明处,空谷莺啼不夜天”,具体展现圣灯普照下的情景。雨后松影婆娑,风中柳烟缥缈,鹤伫立于梵堂,莺鸣唱于山谷。一“弄”一“拖”巧用拟人手法,把个松柳写得摇曳多姿,脉脉有情,有著一字而境界全出之妙。

尾联“皓月皎星帘外白,流光暗室肯薪传”,有亮月明星,有圣灯照耀,哪怕暗室也流光亮堂。

全诗结构紧凑浑然,句句扣圣灯之普照,物象处处显明亮,给人一种亮丽阔远的意境美。

茅莱仙境

http://s10/mw690/0046eAUEgy6EXiz0fvXa9

茅莱殿阁接蓬莱,万树桃花匝洞开。仙女翱翔龙卧稳,神翁隐见鸟飞回。

山前山后朝还暮,云白云红去复来。惟有道人同野鹤,年年长此护苍苔。

“茅莱仙境”在丹凤镇尹白村与茅莱村交界处的一座孤山(距离县城约二十五六里路),又名重壁山,元代时又称巴山,山上树林参天,茂盛雄伟,山西北两面险峻陡峭,东、南两面稍平,山上有普泽庙,也称土主庙,祀奉唐代刺史赵延之,有正德年间修建的坊,坊上分题有西蜀茅莱、威灵煊赫字样;另有宏治年间建立的坊,上书“璧山仙境,福国庇民”八字。

普泽庙后岭上有石洞,相传古时有仙与神同入,进去后门紧闭;洞前遗迹犹存,明代武林马应祥在洞上书有“仙洞”二字。茅莱山山脚还存有仙女脚迹,仙女洗脚池遗迹和历代所树的大型石牌坊,还传说庙后有梭米洞。

《茅莱仙境》首联“茅莱殿阁接蓬莱,万树桃花匝洞开”(“蓬莱”,古代传说东海中三大神山之一,为神仙所居),“茅莱殿阁”“万树桃花”明写茅莱山景,为实写;而“蓬莱”“洞开”暗写茅莱仙境,为虚写。

颔联“仙女翱翔龙卧稳,神翁隐见鸟飞回”,以“仙女翱翔”“神翁隐见”写仙人行状,以“龙卧稳”“鸟飞回”写山间景象。

颈联“山前山后朝还暮,云白云红去复来”,写茅莱山朝朝暮暮、岁岁年年白云红霞依然。

尾联“惟有道人同野鹤,年年长此护苍苔”(“野鹤”,鹤性孤高,喜居林野,古代诗词中常借此喻隐士;“苍苔”,深绿色青苔),只有道士如同野鹤一样,年年栖居在这生机勃勃且静谧清心的地方。

全诗诗眼在一“仙”字,有虚有实,仙味十足,诗人感慨茅莱仙境乃久处喧嚣尘世者静心养性之佳所,读来的确让人心向往之。

凉伞云遮

http://s5/mw690/0046eAUEgy6EXixI2Co84

华盖高擎出上方,神针鬼线丽天章。云层五色千层碧,雨洒群珠一片黄。

古树招摇旗作队,远山罗列马成行。居中似有峨冠者,笼罩乾坤日月长。

“凉伞云遮”位于璧南一百里的登云坪上(现属广普镇),登云坪形似盘子,宽约八里,长约十里,坪上山峦罗列,四面环拱,风光秀美。坪东山上有一直立小石,仅三四尺长,小石上戴有一大石,大石平圆,形似伞盖,石上面能坐百余人,其大小石连接似伞,故称凉伞石。凉伞石常被云缭雾绕,令见者叹为观止。

《凉伞云遮》首联“华盖高擎出上方,神针鬼线丽天章”(“华盖”,原指帝王或贵族所用的伞形遮蔽物,此处指凉伞石形如一把撑天巨伞;“天章”,指日月星辰等在宇宙中的分布运行现象),凉伞石形如巨伞,兼有云雾缭绕而显恢宏磅礴之势,如鬼斧神工般形成绚丽景象。

颔联和颈联“云层五色千层碧,雨洒群珠一片黄。古树招摇旗作队,远山罗列马成行”,此乃“凉伞云遮”美景的具体化描写。云啊五彩缤纷,正与群山层层碧绿相映;雨啊纷纷飘洒金黄原野,如数不清的珍珠。成队的古树如飘动着的旌旗,排列着的远山如成行的骏马。可见“凉伞云遮”之景挺拔峻秀,蔚然苍翠,美不胜收,正如清代同治时县志所载:“重山挺秀,高据云表,望之蔚然。”

尾联“居中似有峨冠者,笼罩乾坤日月长”,诗人目睹如此美景,好生感叹,好像有一位戴着高帽了的人掌握着天地日月,主宰着朗朗乾坤。整首诗构思浑然,由实而虚,比喻贴切,想象自然。

金剑晴雪

http://s7/mw690/0046eAUEgy6EXizxCM6e6

秀峰遥落青天外,雾锁烟笼璧水滨。剑气春城宵雨瘦,金光云汉晓晴新。

红轮遐迩明于火,白石低昂色是银。佳境直须高士卧,野田芳草绿铺茵。

“金剑晴雪”在璧城街道天池村和凉亭村,有一山形同利剑,在阳光照耀下,似闪金光,故名金剑山。金剑山有许多层次分明的山石裸露,颜色微白,每当雨后天晴时,远望此山,分外秀丽,山石恰象絮雪铺盖。在金剑山近处祖师庙山脚,传说宋代璧山二状元之一冯时行葬于此。

《金剑晴雪》首联“秀峰遥落青天外,雾锁烟笼璧水滨”,“璧水滨”即璧南河畔,点明景点所处地理位置;以“秀峰遥落”“雾锁烟笼”写金剑山山峰陡峭、烟雾缭绕的情景。

颔联和颈联“剑气春城宵雨瘦,金光云汉晓晴新。红轮遐迩明于火,白石低昂色是银”,既有纵向的时间感,又有横向的空间感,把金剑如雪描绘得鲜艳夺目。夜雨渐渐消失,清晨天空晴朗,一片清新。远远近近红日熠熠,比火明亮;高高低低白石如银,耀眼灿灿。面对如此胜景,直呼“佳境直须高士卧,野田芳草绿铺茵”,诗人激情奔涌水到渠成,如是美景自然是高士们俯仰天地山川之佳所,更有那芳草如茵的大片田野!

此诗写景绚丽多姿,上有青天红日,下有碧树绿草白石,还有金银火相映衬,给人一种身处五彩斑斓的感觉。

虎峰马迹

http://s16/mw690/0046eAUEgy6EXizTWs7af

翠峥嶙峋古寺东,扪萝天半得相通。花开蛱蝶清宵露,树吼狻猊午夜风。

岭外鹤归僧入定,云间犬吠马行空。当年浪说神驱虎,万叠巴山一望中。

“虎蜂马迹”位于璧城东南约二十里的虎峰山(现在的狮子镇虎峰村),其山逶迤向南伸延,山峰巍峨,屹立如虎,蜂下有一古庙。名为虎峰寺,明代王应熊题记又名观音寺、川主庙,寺后石上有马足遗迹两处,深有数寸。相传此马足遗迹是川主神灵到此,遇上老虎,川主发怒,驱虎于虎峰山之外,神乘马凌空而去,马忽然失蹄,在石上留下马足迹印。

《虎蜂马迹》首联“翠峥嶙峋古寺东,扪萝天半得相通”(“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扪”,抚摸;“萝”,一种植物),意谓古寺之东,山峰苍翠,巍然屹立,直上云霄。

颔联和颈联“花开蛱蝶清宵露,树吼狻猊午夜风。岭外鹤归僧入定,云间犬吠马行空”,“蛱蝶”,蝴蝶的一种;“狻猊”,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傍晚和深夜,蝴蝶于花间飞舞,狻猊于树丛嘶吼,鹤归僧定时天空云霞如犬似马一般。

尾联“当年浪说神驱虎,万叠巴山一望中”(“浪说”,传说),以传说“神驱虎”入诗,写出“虎蜂马迹”景点的神秘色彩。

全诗从实处山高树茂下笔,中间虚笔穿插传说,最后回望巴山群峰收笔,可谓放得开收得拢,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石泉凝脂

http://s5/mw690/0046eAUEgy6EXiDD4Lq44

瀑溅珠岩百丈垂,清心静质少人知。琼浆坠月寒融日,玉露经霜冷透时。

涧底鱼惊疑琥珀,石边狐骇碎玻璃。三春不解余香腻,化作醇醪到海涯。

“石泉凝脂”在县南约八十里的华盖山(华盖山今属健龙乡),山半腰有大岩,岩下石中有泉井,水清明净,饮之沁人心脾。井旁沟后山谷中散布着许多倒凸形石头,泉水绕石周流出,远看水和石,均如凝脂一般。在石泉近处建有凝脂寺。山脚处有玲珑剔透、异石叠立的仙女洞,相传古有仙女住于此洞,当地人以美酒佳果敬献仙女。据说把绵线、布匹放入洞中,第二天可取回成品衣装,每年嫁女时节极为兴盛。

《石泉凝脂》首联“瀑溅珠岩百丈垂,清心静质少人知”,泉水从高高的山岩飞流直下,激起的水花如同一粒粒珍珠,在如此僻静处少有人知。

颔联和颈联“琼浆坠月寒融日,玉露经霜冷透时。涧底鱼惊疑琥珀,石边狐骇碎玻璃”,琼浆和玉露指泉水,琥珀和玻璃喻泉水,化无形为有形,化无色为有色,化静态为动态。因水的晶莹剔透而使鱼狐惊骇,一“惊”一“骇” 把泉水写得形象,生动,传神。

尾联“三春不解余香腻,化作醇醪到海涯”(“三春”,即春季的三个月,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醇醪”即酒),尾联是说,春天啊都消解不了这泉水的浓郁甘醇,它如同酒一般香飘海角天涯。

全诗比拟恰切,动静相宜,想象独特,言有尽而不止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