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雎》后两章的新解读

(2014-12-12 22:28:40)
标签:

股票

 

 

《关雎》后两章的新解读

(发表于郑州大学《语文知识》2000年9月号)

 

陶明国

 

对于《诗经》的首篇《关雎》,最为流行的一种解读是,以为全诗写一个青年男子深深慕求一位苗条美丽的姑娘却求而不得,因而深陷于单恋的苦痛和对成亲的幻想中认为前三章是写思慕和求而不得,而后两章突然出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烈的场面,则是情到极处必生幻,这是写害相思之苦的君子对于同淑女相会、相处直至成婚的情景的憧憬和虚幻想象。

但若细细研读全诗,便会渐生疑窦,直至得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解读。

从《关雎》的艺术形式来看,第二章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第四章中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第五章中的“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为跳章叠咏的起兴手法的运用,其中依次换用的“流”“采”“芼”三字,则又是比喻手法的运用:“流”字以荇菜在水中的流动无方、不易采摘,比喻君子预感淑女的不易求得,与本章末句的“寤寐求之”的“求”字相应相谐;“采”字则暗喻淑女已经可求,与本章末句“琴瑟友之”中的“友”字相应相谐;“芼”字则以荇菜已经采摘到手并已煮熟,比喻淑女已被求得,与本章末句“钟鼓乐之”中的“乐”相应相谐。“流”“采”“芼”三字的分别依次搭配、呼应使用,就合乎逻辑顺序并且合乎情节顺序地表述了君子“求”淑女的情节过程:“流——求之”,这是以君子心理为发端的情节之始;“采——友之,这是“求”的情节的发展;而“芼——乐之”,则是“求”的情节的高潮和结局。从这个发展脉络来看,《关雎》是写了一个有头有尾有完整情节过程的爱情故事,其中情节并无中断之处。这就显然与那种以为第四章、第五章并非写实际情景而只是写幻想的见解格格不入。

那么第四章、第五章所写情景,到底是男主人公情极生幻的憧憬、想象呢,还是实际发生的情节?细读全诗,可知正确解读这两章的关键在于对第二章末句“寤寐求之”和第三章头句“求之不得”这两句中“求”字的正确释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在河边采摘荇菜的淑女,自然是家住河之附近,即使君子要去再见她的倩影芳颜,也并不难找,自不必白天黑夜都去苦苦寻找。所以此处“寤寐求之”之“求”,并非寻找、寻求之“求”。“寤寐求之”与成语“寤寐以求”同义。这里的“求”是“希求”、“希望得到”的意思。“寤寐求之”,是说这位君子无论醒着还是梦中都渴望、希求着得到淑女为偶。“求之不得”之“求之”为顶针修辞格,在语义与上句的“求之”完全相同,是说君子只在内心苦苦渴求,而不能得到淑女。于是思慕渴求之情愈加炽烈,以至长夜难眠,辗转反侧。所以第三章中的“求之不得”句,并非是叙述君子求爱于淑女已然遭到拒绝。

正确地理解了两个“求”字在诗中的确切词义,就很容易看清楚前三章的情节线索与后两章的情节线索相衔接的自然走势,第四章写君子在冲出内心的苦恋之后追求淑女的实际行动,第五章写这个爱情故事的美好结局。这样,从首章的河边初见淑女产生爱情的愿望,到第二、三章的实际追求、亲近,最后直至第五章的同结永好,就连贯成了一个完整的情节描述过程。可见,只要排除了“求”字的歧义障碍,《关雎》原有的情节脉络就会清晰地呈现出来而让读者对后两章实现正确的解读。

2014年12月11日打成电子稿存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