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互联网金融营销【2】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普惠金融的产物

(2022-03-28 20:55:55)
标签:

互联网金融营销策略

互联网普惠金融产物

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

农业银行沈阳分行周桐

商业银行金融营销策略

互联网金融营销【2】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普惠金融的产物

农业银行沈阳辽中支行  周桐     学习笔记

“互联网+“行动计划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其重要孤理由就是,”互联网+“行动计划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出新兴产业,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发展。”互联网+“概念能催生出许多新兴行业。例如,“互联网+”金融激活并提升了传统金融,创造出包括移动支付、互联网绺三方支付、众筹、P2P网贷等模式的互联网金融,使用户的金融需求足不出户即可得到满足。

一、互联网金融是“ 互联网+”的重要搜索引擎

互联网金融虽然没有准确的定义,但从字面意义上看,就是借助互联网从事金融业务。这种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既包括互联网企业借助互联网作金融,也包括金融机构在互联网上从事金融业务。前一种情形是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化,后一种情形是金融机构互联网化。两种情形都属于互联网金融。这是因为,传统的金融机构一旦互联网化,它所遇到的问题与互联网企业是一样的,如数据挖掘、客户发现、风险管控等。两类主体从不同的侧面,最后必将融合为没有争议的“互联网金融”。

依据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工商总局、法制办、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2013年,作为大众理财神器的余额宝问世并受到热捧;同年,支付宝手机支付活跃用户数超过了美国Paypal,位居全球第一;2013年被誉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是非常强劲,并已成为提升中国品牌影响力的核心力量。

2015年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部分)

2015年排名

2014年排名

品牌

所属行业

2015年品牌价值(百万元人民币)

2014年品牌价值(百万元人民币)

增长率

1

1

腾讯

互联网

178 173

153 464

16%

2

3

阿里巴巴

互联网

142 612

125 212

14%

3

2

中国移动

电信

134 695

152 790

-12%

4

4

中国建设银行

金融

  142 242

124 017

3%

5

5

中国工商银行

金融

123 013

117 352

5%

6

7

中国平安

金融

92 167

80 553

14%

7

6

中国银行

金融

87 936

85 063

3%

8

8

中国人寿

金融

72 473

69 199

5%

9

9

中国农业银行

金融

66 571

64 412

3%

10

11

百度

互联网

45 144

40 187

12%

11

10

招商银行

金融

45 064

44 146

2%

25

25

京东

互联网

10 641

9 360

14%

29

31

格力

电器

7 120

9 339

12%

35

36

美的

电器

5 318

4 731

12%

    资料来源:Interbarnd公司2015年5月发布。

 

2015年5月28日,全球领先的品牌咨询机构Interbarnd公司揭晓了2015年最佳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从品牌价值排在前50的数据可以看出,排在前11名的品牌几乎都是互联网企业和金融企业,其中腾讯和阿里巴巴遥遥领先,位居第一和第二。再从2014年到2015年品牌价值增长率来分析,超过10%的只有7个品牌,其中从事互联网金融的品牌有5个,占71.43%,分别是腾讯(增长16%)、、阿里巴巴(增长14%)、中国平安(增长14%)、百度(增长12%)、和京东(增长14%)。可见,互联网金融是促进中国品牌提升的核心力量。借用百度总裁张亚勤的话,“金融是互联网渗透最快的领域之一。一方面它是垂直行业,另一方面金融也是一个工具和杠杆,可以帮助撬动别的业务“。

二、普惠性与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普惠金融的产物。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普惠金融作为“重点行动”内容之一。这是对互联网金融的国家级肯定和重视。“普”就是普通、普遍、普及,“惠”就是优惠、实惠。普惠金融意在让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付款人、收款人、投资人、融资人等)通过或借助互联网金融能够得到实惠(便利、低成本、高收益等)。

传统金融由于门槛高(贷款或理财额度高、对投资人和贷款人的要求高等),常被人们认为是“高大上”,一般人或普通人难以涉足。而互联网金融是普惠金融。众所周知,小微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拓不完全统计,中国有13 000多家小微企业,4 000多万个体工商户)由于缺少抵押物等原因,很难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而且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贷款流程复杂、环节多、耗时长了难以满足小微企业灵活的资金需求。互联网金融平台有助于小微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就P2P网络借贷而言,其借款人可能来自于二三线城市,而投资人可能来自于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有利于不同地区的资源合理分配。由此,许多闲置的资金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为中国千万家中小企业、创新机构以及个体工商户等提供源源不断地资金支持。

还值得提及的普惠而又利民的就是互联网理财。余额宝的上线运营被公认是互联网金融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是对马云的“我们改变银行”的“誓言”的印证。因为余额宝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实现了无财可理的人可以理财了:让理财渗透到“屌丝”阶层,让金融呈现出普惠特征。普惠金融的实质是让普遍人也能得到来自金融的实惠(当然,其中的风险还是要自己把控)。如“一块钱理财”,无论是余额宝还是娱乐宝,它们与银行的博弈为其客户(小额储蓄者)带来了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并通过金融创新,开拓投资渠道,拓展投资项目,最终得到甚至高于银行理财回报率的实惠,且理财可视化、简单、信息对称性强、支付便捷、不用排队等等。这也极大地降低了投资门槛,交将更多的付款人、收款人、借款人及投资者黏附在互联网金融之中。

三、 长尾效应与互联网金融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总结出“有数字上准确度”的绪论: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基于此可以预测,10%的人拥有约 65%的财富,而50%的财富由5%的人拥有。80/20成为描述财富在人中分配中不平衡头衔的简称,也常被称为帕累托定律、80/20定律、80/20法则、二八定律等。当然,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的80/20的比例(精准的80/20比例不太可能出现),习惯上,我们常常说20%指在是顶端或高端的20%。依此推理,20%的顾客能为企业带来80%的回报。这也是传统企业包括传统金融企业关注VIP顾客的重要理论依据。

2004年10月,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他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长尾(Long tail)理论,他告诉读者: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热门产品,不在传统需求内曲线的头部,而在需求曲线中那条无穷长的尾巴上。2006年,克里斯·安德森又出版了以《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为题的新书,进一步完善了长尾理论。该书的副标题极点具挑战意味,所以,“长尾理论”被认为是对传统“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安德森认为,只要消费者能够找到并买得起更符合个人品味的产品,他们势必会抛弃千篇一律的大众化产品。因此,理性的企业应该放弃依赖一两个拳头产品,转而重视从“长尾”中捞取利润,也就是说,企业应该更重视那些利基市场的产品。

依此理论,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企业可以通过降低规模、进行个性化产品生产,甚至通过消费者直接参与生产,不降低产品的成本;也可以通过数据处理技术,使企业能够方便地在消费者的海量选择中发现和了解其偏好的产品。由此,对于经营那些需求量小、“非主流”商品的企业而言,借助互联网技术,快速寻找存在同样需求的消费者,进而形成量之后,其业绩也能与需求量大的、主流的商品相媲美,即所谓长尾效应。

长尾理论不是针对互联网金融提出的。可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符合了长尾理论的规律性描述。或反过来说,长尾理论诠释了互联网金融。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对象是“二八定律”中的“八”顾客,即分散的、小额金融业务的顾客。虽然分散、小额,但是一旦聚焦起来,其凝结的客户群则不容小觑,最终会形成海量顾客。也就是说,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在追求长尾效应。一方面,通过构建交易平台(购物、搜索、社交等),鼓励用户使用,从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实现互联网金融交易,包括支付、借贷、理财等;另一方面,通过对顾客交易数据的分析,能够更有效、更科学、更快捷地对顾客的信用进行评价,从而为顾客提供更多的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实施精准营销。

 资料来源:

刘风军著  《互联网金融营销原理与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P5-8

 

  

【相关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