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001】普惠金融的定义
(2022-03-19 12:00:09)
标签:
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农业银行沈阳分行周桐普惠金融理论概述商业银行金融营销策略互联网金融营销策略 |
普惠金融【001】普惠金融的定义
农业银行沈阳辽中支行
普惠金融的概念从提出到至今已有很大的发展。2005年,联合国第一次明确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的概念,其含义是一个能有效地、全方位地这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尤其是贫困、低收入人口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此时的普惠金融, 重点关注的是小额信贷等微型金融产品和机构层面的活动。到目前为止,普惠金融已经演变成为一个更为复杂的金融生态体系,不仅包括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也包括了金融消费者、金融服务者等不同的参与主体;不仅包括商业性金融机构,也包括政策性金融和政府机构国;不仅包括提供基本金融服务的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等),也包括了为这些机构提供服务发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第三方机构,等等。 在实践中,不同的研究者基于各自的视角,对普惠金融有着不同的理解。普惠金融中心(Center for financial Inclusion)将普惠金融描述为向所有有需求的人提供一系列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即便利、可负担、适当、尊重客户及保护客户权益),此外,金融服务由各类主体在竞争性市场中提供,具有多样的服务提供者、强大的金融基础设施及清晰的监管框架。 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组织(GPFI)将普惠金融定义为“所有处于工作年龄的成年人(包括目前被金融体系所排斥的人),都能够有效获得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以下金融服务:贷款、储蓄(广义概念,包括活期储蓄)、支付和保险“,同时进一步将”有效获得“定义为”消费者以可以负担成本获得、提供乾能够持续供给的便捷、负责任的金融服务,使那些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和金融服务不足的消费者能够获得和使用正规金融服务。世界银行于2014年发布的《全球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将普惠金融非常简单明了地定义为“使用金融服务的个人和企业占全部个人和企业的比例”。 在中国,对普惠金融她有着不同的理解。焦谨璞(2006)首次提出了“普惠金融体系”的概念,认为普惠金融是指以商业可持续的方式,为包括弱势经济群体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吴晓灵(2010)认为普惠金融更多的是城乡低收入人群和吸纳社会就业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周小川(2013)将普惠金融定义为“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向他们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铭服务的可获得性”。 2016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开宗明义地指出,“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银行可持续原则,以可以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 中国人民银行和世界银行在2018年初联合发布《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经验与挑战》,将普惠金融定义为”个人、小微企业(MSEs)能够获取和使用一系列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些金融产品和服务对消费者而言便捷安全,对提供者而言商业可持续“。 资料来源: 李扬,叶蓁蓁主编,曾刚,贺霞副主编.《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报告(2018)》.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社.2018(7):001-002
|
【相关阅读】 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理论概述 普惠金融理论最早由联合国于2005年在宣传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提出,提倡建立为社会各阶层所有成员提供公开、便捷、安全、低成本服务的金融体系。2006年联合国出版《建设普惠金融体系》,旨在推进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中指出普惠金融体系应该以小额信贷为核心,并提出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都是该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ACCION国际【注:安信永国际】(2009)指出普惠金融是所有年龄段人员都可以在能力承受的价格下便利获得金融优质服务的状态。 狭义来说,普惠金融是指为传统或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和小微企业甚至贫困人口提供可得性金融服务。广义来说,指的就是将需要铭服务的所有人纳入金融服务范围,拥有公开的机会,让所有人得到适当的、与其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 由于各国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普惠金融在各国的实践水平存在罗为明显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发展普惠金融,主要是服务于贫困或中低收入阶层,更接近于狭义的普惠金融概念。而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高,社会福利已经害到一定高度,在发达国家普惠金融主要是市场逐利行为,因此列接近于广义上的概念。 我国的金融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已经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相当严重,其中一个现象是: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存在明显不足。传统铭机构出于盈利性和风险性考虑,往往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因此,大中型企业比较容易受金融机构的青睐,资金和信贷支持都流向了大中型企业,财富管理的重点也主要在高收入群体。然而,数量众多且在市场上且现得十分活跃的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阶层往往需要通过民间融资的渠道来满足资金需求,其金融服务被严重忽视。金融服务的严重不平衡性,推动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 近几年来,我国已逐步开展普惠金融的的探索,焦瑾璞(2006)首次提出了“普惠金融体系”,发展普惠金融可以通过商业持续模式为弱势的企业、个人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机会。杜晓山(2006)从微观层面上升到中观、宏观层面,来加强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并将服务对象纳入弱势低收入和小微企业。周小川(2013)认为中国发展普惠金融将会首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让金融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所有地区”,“惠及所有人群”。焦瑾璞(2014)认为,未来5年间普惠金融将成为“新的热点”并且拥有广泛的发展前景。陆磊(2014)认为,未来5年普惠金融决定了铭资源的均衡配置。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这是普惠金融第一次写入党的执政纲领,充分说明我国普惠金融实践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开户普惠金融新篇章。 资料来源: 唐勇,赵涤非,陈江城.互联网金融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2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