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036】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2020-12-27 12:53:49)
标签: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农业银行沈阳分行周桐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农业银行沈阳辽中支行杂谈 |
金融学【036】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农业银行沈阳辽中支行
|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货币当局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和影响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显然,利率市场化是针对利率管制的改革。利率管制的基本特征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制定利率或利率变动的界限。20世纪30—60年代,几乎所有国家都实行了利率管制,其目的在于防止金融机构间的恶性竞争,避免利率自由波动导致经济的不稳定。 但利率管制与提高资金效率存在极大的矛盾,并产生一系列恶果,包括:第一,人为维持低利率,扭曲资源配置,因为银行借款无法通过利率政策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第二,导致信贷配给,扩大了银行的风险,为寻租行为创造了条件。信贷配给,是指在固定利率条件下,面对超额的资金需求,银行不是考虑利率或借款风险等条件,而是采用信贷分配的特殊标准,而将资金配给特殊的需求者。其结果一方面导致银行风险的提高,另一方面为寻租、腐败创造了条件。第三,影响金融部门的效率,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利率太低,不仅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会影响资金的供给,即经济主体储蓄意愿不足,结果导致金融部门萎缩而阻碍金融发展,进而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凸显,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逐渐取消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韩国、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也逐渐实行利率市场化。 从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逐进改革的过程,不可采取一步到位全部取消利率管制的激进方式。如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是在专门成立的跨部门过渡性管理机构,即存款机构解除管制委员会领导下,从酝酿到完成花了13年(1973—1986年),以大额可转让存单发行与交易为突破口,伴随着诸多金融创新,采取了先存款利率后贷款利率的渐进式改革。又如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后也花了17年(1977—1994年)才最终完全放开利率管制,采取是的先国债后其他品种、先银行同业后银行与客户、先长期利率后短期利率、先大额交易后小额交易的渐进式过程。中国香港前后花了37年(1964—2001年)才最终完全取消协议利率,实行利率市场化。 二、中国利率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与中国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中国利率管理体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体制 这种利率管理体制有三个特征: 第一,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执行,金融机构没有调整利率的任何权力。 第二,利率水平总体偏低,档次少,存贷利差小,甚至倒挂,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不讲资金使用效率,视资金信贷为分配物质工具的现实。 第三,利率不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也没有调节货币供求的功能同,利率的调整服从生产关系的调整。这种利率管制体制严重地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统分结合的利率管制体制 这种利率管理体制有三个特征: 第一,利率管理权实行统合结合,由中国人民银行拟定存贷利率的上下限,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主要 是给予各专业银行一定的利率浮动权。 第二,恢复利率的杠杆作用,重视借贷双方各自的经济利益,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率,加速资周转。 第三,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控体系开始形成,但仍以直接调控为主。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层次的利率管理体制 始自于1996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至今已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1月4日,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正式运行,标志着中国的货币市场由市场培育基准利率的工作展开。Shibor的建立,有利于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指导货币市场产品定价,完善货币市场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这种利率管理体制强调由市场主导资源配置和货币供求,使利率水平以货币供求为标准,探索利率市场化实现的途径。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下放率管理权限,同时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权。 第二,利率成为间接调控的重要工具,利率水平的高低、利率的期限和利率的结构对融资的影响日益加大。 第三,部分利率已实现市场化。例如,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利率、金融债券利率、外币利率等。 第四,利率体制呈现多元化的多层次,已经形成中央银行基准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等多种利率格局并存的局面。 第五,党的十八大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关键步伐,先后放开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管制,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提升,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日趋完善,市场利率调控和传导机制逐步健全。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战略步骤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战略目标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战略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加强中国金融间接调控,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的提高竞争力。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先放开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建立和培育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优化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和传导机制,最终形成利率定价的市场化机制,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是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相对于中国票据市场和国债市场,中国同业拆借市场规模较大,同业拆借利率比贴现率、再贴现利率和国债利率对金融机构具有更重要的影响,同业拆借利率变动能更及时、可靠地反映资金市场的变化情况。因此,中国的利率市场化首先从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开始,1996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指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放开,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正式开始,而2007年1月4日Shibor正式运行,其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地位逐步确立,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债券产品等市场利率的基准。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是放开债券市场利率 1997年6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利用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开办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而且,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同步放开,由交易双方协商确定。1998年9月,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实现了市场化。1999年9月,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取得突破,成功实现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利率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 (五)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必经之路是逐步推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第一,已完成外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自2000年9月21日实行境内外汇利率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来,我国已完全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和外币存款利率。 第二,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方面,完成了“贷款利率放上限管下限”到“贷款利率完全放开”的目标。2013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 第三,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从大额存款利率开始,也实现了“存款利率放下限管上限“到”存款利率完全放开“的目标,从2015年10月25日起,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六)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 中央银行不再统一规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而是通过培育市场利率体系,形成利率定价的市场化机制,最终逐步健全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和传导机制,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而不断提升中国金融体系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资料来源: 曹龙骐主编,徐晓光,郭茂佳,杨文,陈莹,陈红泉副主编.《金融学(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6)第6版:53-79.
|
|
【相关阅读】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