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融学【022】信用含义及其存在依据

(2020-12-16 16:41:07)
标签:

信用含义及其存在依据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

农业银行沈阳分行周桐

农业银行沈阳辽中支行

金融学【022】信用含义及其存在依据

农业银行沈阳辽中支行  周桐    学习笔记

 

 

信用、利息与利率,是金融领域中三个起关键作用的重要范畴,三者既是作为铭基础性要素货币的延续,又是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借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杠杆和手段。信用、利息和利率可谓“三位一体”,密切相关,有信用活动才有利息和利率的存在;利息和利率这对孪生兄弟又是信用活动之必需。现代经济可谓“信用经济”,它渗透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弄清其本质内容和作用,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奉行诚信并获取成效以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极为重要。

一、信用的含义

信用(Credit)一词源于拉丁文(Gredo),意为信任、诚信、声誉等。信用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在人类最古老的社会中就已存在高利贷这种最古老的信用。反高利贷也是新兴资产阶段为生存和发展而展开斗争的主要内容。

信用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它具有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含义。从经济意义上看,信用指的是以借贷以特征的经济行为,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是不发生所有权变化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

在借贷活动中,当事人一方为债权人,他将商品或货币借出,称谓授信;另一方为债务人,他接受债权人的商品或货币,称谓受信。债务人遵守承诺,按期偿还商品或货币并支付利息,称为守信。因此,信用是未来偿还商品赊销或货币借贷的一种承诺,是关于债权与债务关系的约定。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信用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

可见,信用实质上是财产使用权的暂时让渡,这种让渡不是无偿的,而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同时信用又是一种契约关系,是以借贷为基础并受法律保护的产权契约关系。

有时人们也以信用通指信贷关系,但是信用与信贷是有区别的。信贷虽然包含着授受信两个方面,但它更强调授信人贷出款项并预期收回的权利;信用则全面体现授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所以,信用关系的外延远比信贷宽泛得多,信贷专指普通而典型的信用形式。

二、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

经济学中所说的信用是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的,信用的产生和存在同市场经济的生产、发展以及有关特征高度相关。信用构成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现代经济甚至称为“信用经济”。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主要有以下三条:

1.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的特征决定了信用关系存在的必然性。

依据马克思的论述,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产业资本的正常循环与周转包括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

产业资本在循环与周转的三个阶段中,其总量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结构并存在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这三种形态上,而单个的产业资本则必须在时间顺利地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这三个阶段,这也就是产业资本在空间上并存(总量)与时间上的继起(分量)。

大量的货币资金因如上各种原因而被闲置起来,而闲置的货币资金因没有参与社会再生产总资金的运动而不带来利润,这又与资本的本性——增殖——相矛盾。因此,闲置货币资金在由具有再使用的本能要求。

在大量货币资金被闲置起来的同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又产生了对货币资金的要求,如更新固定资产、增加原材料等。

由此,在社会再生产运行过程中,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是部分单位和个人有闲置的货币资金需要寻找出路;另一方面是部分单位或个人需要借入所需要的资金。

由此形成了借贷关系的基础,信用便成为经济发展的需要。结果是资金在社会范围内抽余补缺,以一方面的闲置抵补另一方的短缺,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大大提高,社会的产出规模增大,人们的福利也会因此增加。

2. 市场经济社会利益的不一致性决定了调剂资金余缺必须运用信用手段。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剩余者与资金短缺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存在私有权的观念,这就决定了资金余缺的调剂不能是无偿的,而必须是有偿的。资金剩余者暂时让渡出资金是以资金在约定时期收回资金并索取代价为前提的,资金短缺者也是以暂时使用并付出报酬为条件的,这就产生了信用关系。

3. 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价值管理和间接控制必须依靠信用杠杆。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都负有管理宏观经济之责。运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控制,是国家管理宏观经济常用、有效的手段,而在各种经济手段中,信用是一个有力的杠杆。

资料来源:

曹龙骐主编,徐晓光,郭茂佳,杨文,陈莹,陈红泉副主编.《金融学(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6)第6版:31-52.

 

【相关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