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006】货币形态的演变
(2020-11-23 14:01:33)
标签: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货币形态的演变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农业银行沈阳分行周桐农业银行沈阳辽中支行 |
金融学【006】货币形态的演变
农业银行沈阳辽中支行
|
回顾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货币的币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演进而变化,大体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四个发展阶段。 一、实物货币 在古代货币史上,各国常常选择贸易中大量出现的商品实物作为货币。这些实物货币的特点是其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是全值货币,其交换价值以生产它所耗费的社会劳动作为依据,而供给量则受到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和自然资源的制约。实物货币的具体形态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各不相同。 中国最早出现的货币是海贝,观察我国的文字可以推断出“贝”作为货币长期存在的历史,很多与铭财富相关的字都是以“贝”作部首,如财、贸、贿、账、货、贫、贷等。同时,日本以及非洲、美洲的一些地区也有用贝作货币的记载。 在古代意大利、波斯、古希腊等地,都用牛、羊作为货币,非洲和印度也曾用象牙作为货币,美洲土著人和墨西哥人用可可豆、烟草、玉石、布帛、鱼钩等作为交换中的货币。现代太平洋的部分偏僻岛屿,仍有居民使用实物货币。 实物作为货币的币材,有很明显的局限性:第一,实物质地不均匀,难以准确衡量交换商品的价值;第二,实物货币体积大、价值小、不便携带;第三,实物货币不便分割,或分割后价值大大减损;第四,实物货币的数量受到限制,无法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金属货币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铜器、青铜器和铁器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扩大,金属在满足货币币材的特征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价值稳定、容易分割、容易保存、便于携带。关于此,马克思的至理明言是“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因此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先后迈上了由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的过渡之路。 (一)金属作为货币币材是大体但非严格意义上的从贱金属到贵金属的选择过程 1.铁作为货币币材的情况较少,主要是因其价值较低,过于笨重,易腐蚀不便保存。据史料记载:中国五代十国时期使用过铁钱,古希腊斯巴达在公元前6世纪也使用过铁钱,但都时间较短,流通范围有限。 2.铜和金在中国商代开始作为最早的货币金融进入流通。商朝的墓葬中发现铜制的贝,尔后经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直至民国期间,铜币一直处于商品流通之中,而黄金,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已被用于估价、赏赐,但东汉以后却因数量剧减少而丧失其充当货币的地位。中东、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地区,铜作为货币币材的时间在公元前1 000年——800年。 3.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大宗贸易增多,白银成为主要币材,铜币作为币材价值较小,因此,在中国宋代到民国时期,白银成为主要的货币材料;在其他古文明国家,白银成为币材也在公元前1 000年前后。 4.黄金进入流通领域。公元13世纪,西欧金币数量增加,到19世纪上半期,世界主要国家都采用金银复本位制,即黄金与白银同时作为本位币材,金币与银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都可以自由铸币、流通、输出、输入。到20世纪初,币材基本由黄金垄断。 (三)铸币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后大量出现 金属货币进入流通时,没有固定形态和重量,每次交换时都需要经过称重量、辨成色、再分割等程序,极不方便。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后,一些信誉好有名望的商品在块上标明重量和成色,以方便流通,这就是最初的铸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扮演这个信誉好的商品角色,对金属的成色重量进行权威的标记证明,这个机构就是国家。自此,国家开始充当货币管理者的角色。 铸币是由国家标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其中的印记包括花纹、文字、形状等。铸币的出现奠定了近代货币制度的基础,是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碑。铸币分为全值铸币和非全值铸币:全值铸币指其内在价值如所含重量和金属成色等与其名义价值相符,如金本位币和银本位币;非全值铸币是指其内在价值如所含重量和金属成色等低于其名义价值,如金属辅币。 铸币流通过程中,市面上学会出现重量轻、成色差的劣质铸币。西汉初年,私人铸造的“半两”钱,甚至不足半两的十分之一。劣币的出现,严重干扰了货币流通秩序,人们会把足值的货币收藏起来,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金出现。 现代世界各国的铸币多采用铜、镍、锌、铝等金属铸材,作为辅币使用,其实际所含价值远低于名义价值,为不足值铸币。 三、**货币 **货币是指由政府或银行发行,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纸质货币。**货币之所以能在流通领域中被接受,因为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保是充数交换媒介,是交换的手段而非目的,交易者关心的不是流通手段自身价值如何,而是它是媒介功能,同时发行者承诺其背后有十足的贵金属准备,持有者可以自由地向发行者兑换成金属或金属铸币。 **货币的产生源于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和铸币币材限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需求量日益增加,而金属铸币需要按照一定的重量、成色铸造出来,币材的供应受自然资源的限制,同时,在频繁的贸易中,铸币的携带运输、收支结算环节,都存在很多不便。因此,人们开始希望用其他材料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的职能,纸币的发行解决了这个问题。 **货币最早以商业票据和银行券的形式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意大利、英国的商人为了方便起见,以可以随时兑换金银的商业票据代替铸币流通,顾客需要时,可以随时将票据兑换成金银货币。由于商业票据的流通时间和范围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体现银行信用的银行券可不受支付日期的限制,并可随时兑换黄金,信用基础稳定,所以银行券得以广泛应用。最早的银行券是由私人银行发行的。19世纪中叶以后,银行券发行逐渐由私人银行改由中央银行或其指定的银行发行。由于商业票据、银行券等纸质货币具有印刷成本低容易携带运输、易于辨认计量等优点,因此,**货币的纸质形式被广泛采用。 四、**货币 **货币是指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是**货币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货币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宣布放弃金本位和银本位制度,所发行的纸币不再兑换金银或金银铸币。**货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 不兑换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价值符号,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虽然其本身没有价值,但可以执行货币的部分职能: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纸币还可以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如美元、欧元、日元等)。不兑换纸币的发行不再以金属准备为基础,代之以国家信用或银行信誉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创造货币,国家不承诺兑换黄金等贵金属,完全割裂了纸币与贵金属之间的联系。作为**货币的不兑换货币中当代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货币形式。目前,世界上有200多种纸币,流通于193个独立国家和其他地区。 (二)**货币 存款货币是以发行该存款的储蓄机构的信用状况为**的**货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货币。存款货币来源于现金货币的存入和银行贷款派生机制,主要体现在单位、个人在银行账户上的活期存款,流转于银行体系内,可用于转账结算,属于**货币的非现金流通。 (三)**货币
电子货币是指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清偿债务。电子货币没有物理形态,可实现转账计算、储蓄、兑现、消费等功能,支付大致有###、***、电子支票、电子钱包等方式。由于电子货币具有节约交易费用、节省传输费用、支付灵活方便、防依靠及防重复性、不可跟踪等优点。因此有人提出”电子货币最终将取代现金,未来是无现金社会“的观点。 此外,伴随金融管制的规避和金融创造,货币的概念也在不断延伸,准货币——又叫近似货币的说法出现。准货币是指以货币计值,虽不能直接用于流通但可以随时转换成通货的资产。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但因可随时转化为现实的货币,故对货币流通有很大影响,也是目前发展中的**货币形式之一,主要由银行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流通工具等构成。
资料来源: 高晓燕,郭德友.《金融学(第二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20(9)第2版:13-31.
|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