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理论概述
(2018-10-05 11:29:57)
标签:
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农业银行沈阳分行周桐普惠金融理论概述商业银行金融营销策略互联网金融营销策略 |
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理论概述
农业银行沈阳辽中支行
|
普惠金融理论最早由联合国于2005年在宣传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提出,提倡建立为社会各阶层所有成员提供公开、便捷、安全、低成本服务的金融体系。2006年联合国出版《建设普惠金融体系》,旨在推进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中指出普惠金融体系应该以小额信贷为核心,并提出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都是该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ACCION国际【注:安信永国际】(2009)指出普惠金融是所有年龄段人员都可以在能力承受的价格下便利获得金融优质服务的状态。 狭义来说,普惠金融是指为传统或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和小微企业甚至贫困人口提供可得性金融服务。广义来说,指的就是将需要铭服务的所有人纳入金融服务范围,拥有公开的机会,让所有人得到适当的、与其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 由于各国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普惠金融在各国的实践水平存在罗为明显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发展普惠金融,主要是服务于贫困或中低收入阶层,更接近于狭义的普惠金融概念。而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高,社会福利已经害到一定高度,在发达国家普惠金融主要是市场逐利行为,因此列接近于广义上的概念。 我国的金融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已经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相当严重,其中一个现象是: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存在明显不足。传统铭机构出于盈利性和风险性考虑,往往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因此,大中型企业比较容易受金融机构的青睐,资金和信贷支持都流向了大中型企业,财富管理的重点也主要在高收入群体。然而,数量众多且在市场上且现得十分活跃的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阶层往往需要通过民间融资的渠道来满足资金需求,其金融服务被严重忽视。金融服务的严重不平衡性,推动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 近几年来,我国已逐步开展普惠金融的的探索,焦瑾璞(2006)首次提出了“普惠金融体系”,发展普惠金融可以通过商业持续模式为弱势的企业、个人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机会。杜晓山(2006)从微观层面上升到中观、宏观层面,来加强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并将服务对象纳入弱势低收入和小微企业。周小川(2013)认为中国发展普惠金融将会首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让金融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所有地区”,“惠及所有人群”。焦瑾璞(2014)认为,未来5年间普惠金融将成为“新的热点”并且拥有广泛的发展前景。陆磊(2014)认为,未来5年普惠金融决定了铭资源的均衡配置。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这是普惠金融第一次写入党的执政纲领,充分说明我国普惠金融实践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开户普惠金融新篇章。 资料来源: 唐勇,赵涤非,陈江城.互联网金融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23-24
|
|
【相关阅读】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