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14】:货币层次的划分

标签:
中国农业银行周桐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农业银行沈阳分行周桐农业银行沈阳辽中支行货币层次的划分 |
货币金融学【14】:货币层次的划分
农业银行沈阳辽中支行
货币供应量是一国经济中可用于交易和投资的购买力的总和。在计量上,它表现为存量,在统计口径上,它由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负债的一部分所构成。关于货币供应量的构成及层次的划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 按货币的最基本职能划分货币
按照货币的最基本职能定义来划分货币的方法属于归类法,它强调货币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货币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具有交接媒介的职能,也就是说,货币应该包括那些在商品和劳动买卖及债务支付中被作为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而普遍接受之物。因此,归纳法首先将货币确定为被普遍接受的媒介——现金。由于交易中现金的比重往往中介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支付都通过活期存款账户进行,而活期存款(现在在中央银行账户上多称为支票账户)即能够随时兑换现金,又可以直接支付,其流动性与现金无异。所以,各国中央银行均将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也视为货币,或狭义的货币供应量M1的构成部分。即:
M1=通货+所有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
这种方法被大多数经济学家和各国货币管理当局所接受。
2. 按货币资产的流动性程度划分货币层次
有些经济学家不满足于上述狭义的货币概念。他们认为,从持有者来看,货币则一种资产,除了用作交易婚介之外,货币还具有价值贮藏的职能,各种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其他一些短期流动资产,都是潜在的购买力,很容易变为现金,具有不同程度的流动性。因而他们主张以流动性为标准,在更广范围内划分货币层次,从而形成了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指标M2、M3、M4等。
胡货币经济学中,流动性高低是判断货币属性的最基本特征之一。不同形式的货币其流动性不一样,流动性越高其货币性超强。在单一货币形式下,货币的流动性是指货币与商品之间的转化能力,在多种货币形式下,货币的流动性包括不同形式货币间的相互转换能力。各类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强弱,一方面与一国的金融制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一国的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有关。综合各国的情况来看,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大致划分如下:
M0=通货(流通中的现金)
M1=通货+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L=M3+其他短期流动性资产(如国库券、商品质商业汇票等)
根据各种金融工具的流动性来划分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体系,已为大多数经济学家和各国货币管理当局所接受,各国货币当局普遍采用多层次或多口径的办法来计算和定期公布货币存量。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公布的四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指标:
M1=流通中的通货+所有存款机构的支票性存款
M2=M1+所有存款机构的小额(10万美元以下)定期存款+所有存款机构的储蓄存款+隔夜回购协议
M3=M2+所有存款机构的大额定期存款+定期回购协议
L=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美国国库券、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货币供应量的划分:
M0=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和铸币
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其他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这里指定期存款和政府债券)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货币供应量的划分: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0+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客户保证金
各国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指标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各国和各学派都承认的,即只有M1(现金和活期存款)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算作标准意义或狭义的货币。而M1以外的短期金融资产只能称作准货币或近似货币,它们不能充当直接的交易中介。然而,这些广义货币是潜在的购买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迅速转换为现实的购买力,对现金货币的流通以及整个经济都有影响,有必要作为单独的货币层次加以考虑。
3. 货币结构
货币结构了叫货币流动性结构,指流动性较高的货币与流动性较低的货币余额之间的比率。考察货币流动性结构的指标主要是M 0/M 2和M1/M2,即考察交易性余额(M0\M1)与广义货币余额或者说非交易性货币余额(M2)之间的比率。该比例关系的变动反映了经济环境的变化,通常在高通货膨胀时,货币的流动性比率会上升;在货币紧缩时,存款的收益增加,货币的流动性比率会下降。货币结构的变动也是中央银行分析、判断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参考指标。当货币流动性上升时意味着公众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强,当货币流动性下降时则意味着公众对通货膨胀预期减弱。
4. 国际上对货币供应量的再思考和修正
随着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货币当局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难度越来越大,世界各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对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到中介目标甚至最终目标都提出一些质疑,其中倍受批评的是传统的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2的有效性。然而学术界和实务界目标还拿不出更合理的且具备可行性的中介目标,在没有更好的替代指标出现之前,探讨修正M2是学术界的热点。
传统的M2并不是单一的货币资产,而是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进行简单加总的货币总量,它没有考虑到各种货币资产的流动性强弱有差别,对各种货币资产都赋予了相同的权重1,因此,它不能准确地测试M2的总体流动性。Friedman et al.(1970)认为货币总量的简单加总法在货币构成成分不是互为完美替代品的前提下是不合适的(M2内部不同层次货币流动性程度的高低与对应的偿还期成反向变化,现金的偿还期为零,流动性最高,其次是活期存款,而定期存款偿还期相对较长,流动性也最低),不同货币资产的流动性不同,应按照货币性的大小赋予0到1之间的权重进行加权求和。但他对加权权重的具体大小却没有一个明确的阐述和规定。对此,学术界基于消费者跨期预期终生效用最大化框架,先后提出了对简单加总货币总量进行修正的迪维西亚货币总量和现金等价总量。
Barnett(1980)假设货币资产与其他消费品存在弱可分性,总体流动性对货币资产都具有一次齐次性,推导出迪维西亚货币总量。国内外学术界对迪维西亚货币总量和简单加总货币总量进行了较多的实证比较,主要的判断标准为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在逻辑上,只有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通过该函数估算的面行所控制的货币供应量才是有效的),实证的结果基本上表明迪维西亚货币总量的货币需求函数比简单加总总量更稳定,而且还证实迪维西亚货币总量对GNP的预测能力优于简单加总货币总量。Friedman et al.(1995)迪维西亚货币总量测试法的假设基础之上,增加民在总体流动性中的现金和其他货币资产是加性可分的新假设条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现金等价货币总量的测试法,并证明现金等价货币总量在反映产了水平和波动准确性上优于简单加总货币总量。
目前,不少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的中央银行已经将迪维亚货币总量作为简单加总M2参考目标。
资料来源:
黄宪,潘敏,江春,赵征.货币金融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5):1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