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2014-12-28 22:13:07)
	
			
					(2014-12-28 22:13:07)		| 标签: 中国农业银行农行辽宁省分行农行辽中县支行宏观经济货币政策 | 
宏观经济学: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中国农业银行辽中县支行 
 
 
 
一、货币数量论的定义
货币数量论是一种关于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一个直接的比例关系的理论。货币数量论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基本观点是,商品价格水平是由货币的数量决定的,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货币数量越多,商品的价格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
二、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
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以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和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货币数量论为代表。
1、交易方程式
这一方程式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提出来的,它在1911年出版了西方货币理论方面第一部专论货币数量学说的著作,即《货币的购买力》。费雪认为,人们需要货币,并不在于货币本身,而是因为货币可以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就是说,人们手中的货币最终都将用于购买。
费雪的货币数量论集中体现在它的交易方程式中。其方程式是:
MV=PQ
式中的M表示货币存量,V表示货币周转速度,P表示最终产品的平均价格,Q表示最终产品的数量。
等式左边表示,发果货币存量是2000亿元,每一美元每年易手(货币的周转速度)3次,那么,这些货币可以用于购买6000亿元的商品。等式的右边表示,如果最终产品是1000亿单位,平均每单位价格是6美元,姥,有6000亿美元商品用于出售。该方程的含义是货币数量乘以货币周转次数等于商品价格乘以产量。
费雪方程式要说明的问题是:如果货币的周转速度V和最终产品的数量Q保持稳定,那么,价格水平P和货币存量M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时期内,货币供应量越大,价格水平越高;货币供应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
那么,为什么货币周转次数V和最终产品的数量Q可以保持稳定呢?这是因为,货币交易的流通速度主要取决于:
第一、社会的支付制度。包括收入与支出的规划性,比如,现在的工资支付制度大多为每月支付一次,如果在工资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改为每月支付两次,则货币的流通速度就会加快,也就是说,支付工资的时间间隔越短,支付的次数越多,货币的周转速度就越快,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就越少。
第二、金融制度与习惯。这主要是指支票结算、信用卡应用及其他资金转移方法速度的快慢。这个问题和大家在金融实践当中所接触的金融创新有关。如果一个社会能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在较短有时间内,将获利资产转换成支票,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条件下,厂商或居民户只需要保持较低的货币余额,在此条件下,货币的周转会更快,即:货币的流通速度会加快,也就是说,金融机构越现代化,支付手段越多样化,货币需求量越少。
第三、利息率。利息率越高,越能促进现金的节约,减少手中持有的货币;相反,利率越低,手中持有的货币余额会增加。所以,利率下降,货币流通速度会放慢;利率上升,货币流通速度会提高。
费雪认为,影响货币周转次数V的这些因素在短期内变化不大,所以,在短期内可以视为不变。
最终产品的数量则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即自然资源的供给状况和生产技术水平等非货币因素。这些因素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所以,可以视为常量。
由于以上的原因,所以,费雪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是商品的价格随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货币供给量越大,价格越高,货币供给量越小,价格越低。
 
2、剑桥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是由英国剑桥学派代表人物马歇尔的弟子庇古于1917年发表的《货币的价值》一文提出的,其基本形式是:
M=KPY
M、P、Y代表货币存量、价格水平和实际产量,K代表以货币形式保有的财富占总收入的比重。
例如,假定K=1/4,就是说,社会所持有的货币余额为购买产品的年支出量的1/4。
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都只是恒等式,他们都只是表明等式的左右边必然是相等的,因此,从算术上看,V和K互为倒数,即V=1/K。
这两个等式只是古典货币数量论的不同表述,其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一样,其结论也是货币数量的任何变化都会带来价格水平同比率的变化。
尽管两个等式表述了一个类似形式的货币需求函数。但两者强调的角度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关心的是一个经济社会为实现一定交易量所必需的货币量;而剑桥方程式所关心的是,假定必须实现的交易额是一定的,个人所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应该是多少。
参考文献:《宏观经济学》教学视频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