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价值悖论和消费者剩余

标签:
中国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经济学金融学经济学案例分析 |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价值悖论和消费者剩余
中国农业银行辽中县支行
【案例一】价值悖论
200多年以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价值悖论:没有什么比水更有价值,然而水很少能够交换到任何东西。相反,钻石几乎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却经常可以交换到大量的其他商品。
问题
为什么对生活必不可少的水几乎没有价值,而只能作为装饰的钻石却具有高昂的价值?
答案与分析
尽管200年以前,这一悖论困扰着亚当.斯密,但是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对此作出解释:“水的供给和需求曲线相交于很低的价格水平,而钻石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决定了它的均衡价格十分昂贵。”这样回答之后,我们自然还会问:“为什么水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于如此低的价格?”其答案在于,钻石十分稀少,因此,得到钻石的成本很高;而水相对丰裕,在世界上许多地区都几乎可以不花什么成本就能得到。
然而,这一回答仍然没有将成本信息与同等正确的事实协调起来,即世界上水的供给比世界上的钻石的供给有用得多。我们必然加上一条真理,即水在整体上的效用并不决定它的价格或需求。相反,水的价格取决于它的边际效用,取决于最后一杯水的有用性。由于有如此之多的水,所以,最后一杯水只能以很低的价格出售。即使最初的几滴水相当于生命自身的价值,但最后一些水仅仅用于浇草坪或洗汽车。因此,我们发现,像水那样非常有用的商品只能以几乎接近于零的价格出售,因为最后的一滴水几乎一文不值。
——资料来源:萨缪尔森,诺德豪斯 ,经济学
【案例二】消费者剩余(本人添加的题目)
假设在拍卖会上,有一张崭新的猫王首张专辑进行拍卖,你和三个猫王迷(张三、李四、王五)出现在拍卖会上。你们每一个人都想拥有这张专辑,但每个人为此付出的价格有限。你愿意用1000元,张三愿意用750元,李四愿意用700元,王五愿意用500元。
拍卖者为了卖出这张专辑,从100元开始叫价。由于你们四个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要高得多,价格很快上升。当拍卖师报出800元价格时,你得到了这张专辑,要注意的是,这张专辑将归于对该专辑评价最高的买者。
问题
你用800元买到这张专辑,得到什么收益呢?
答案与分析
你本来愿意为这张专辑出1000元,但实际只付出800元。你得到了200元的消费者剩余。而其余的三个人参与拍卖中没有得到消费者剩余,因为他们没有得到专辑,也没有花一分线。因此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把消费剩余定义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在买东西时对所购的物品有一种主观评价,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消费者实际付出的价格。
还比如你在商场里看中了价格为100元的一件上衣,你在购买时肯定要向卖衣服的人砍价,问80元卖不卖,卖衣服的人理解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往往会同意让些利,促使消费者尽快决断,否则消费者就会产生到其他柜台看看的念头。讨价还价可能以90元成交。在这过程中消费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吗?显然不是,这实际是消费者对这件衣服的主观评价而已,就是为所购买的物品支付的最高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你愿意支付的价格,你就会放弃购买,觉得不值,这时你的消费者剩余为负数,你就不会购买了;相反,如果市场价格低于你愿意支付的价格,你就会购买,觉得很值,这时你就有了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主观的,并不是消费者实际货币收入的增加,仅仅是一种心理上满足的感觉。买了消费者剩余为负的商品也感觉不到金钱的实际损失,无非是心理上的挨宰的感觉而已。这就是我们对所购买的东西说值不值的含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消费者剩余。在竞争不充分的情形下,厂商可以对某些消费品提价,使这种利益归厂商所有。更有甚者,有些商家所卖商品并不明码标价,消费者去购买商品时就漫天要价,然后再与消费者计价还价。消费者要想在讨价还价中获得消费者剩余,在平时就必须注意观察各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情况,在购买重要商品时至少要货比三家并与卖主讨价还价,最终恰到好处地拍板成交,获得消费者剩余。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教育网
资料来源:以上两个案例均来源于《微观经济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