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014-05-14 16:43:40)
标签:
曼昆经济学原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
曼昆经济学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曼昆经济学原理之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原理”的内容可以表述为: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
该原理告诉我们,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资源总是无法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因此,人们必须作出“权衡取舍”。“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现阶段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表述,在本质内容上与该原理是一致的。人们在进行权衡取舍时应遵循的原则是:作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其前提是不能与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相抵触。
不难看出,在我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经常面临着权衡取舍的问题。个人、家庭、企业事业单位、政府等需要作出权衡取舍的情况是随处可见的、并且无法回避的,是与其息息相关的。
曼昆从不同的层面入手,以一个学生、企业、政府和社会为例,说明我们经常遇到权衡取舍的问题,非常容易使学习者理解这一原理。
首先是一个学生个体层面面临权衡取舍的例子: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心理学;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时间。我们还可以考虑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物,或全家度假。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大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入。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1美元用于上述用途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其他用途上就要少花1美元。这是曼昆从一个学生的个体层面说明此问题。我们回想一下,这个例子与我们非常接近,如在高中学习时,学习数学的时间长一点,则学习语文、外语等科目的时间则要减少一些,因为每天除吃饭、休息时间外,用于学习的时间长度一般是固定的,必须在各门课程之间进行分配,此时面临权衡取舍的问题;寒暑假期时,在家休息还是打工同样面临着权衡取舍的问题。
再次是一个与企业层面相关的面临权衡取舍的例子: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结果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了。联想到我国近期有的地区出现雾霾天气的情况,就是在保证人民健康与环境治理中面临的权衡取舍。
最后是一个与政府层面相关的面临权衡取舍的例子:社会面临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与平等之间。效率(e f f i c i e n c y)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 q u i t 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我们来考虑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某些此类政策,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另一些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如我国政府实施的社会保障房建设、提高困难群体生活标准、社会救助等,都是在效率与公平之间作出权衡取舍。
其实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之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原理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作出正确取舍的途径或方法,或者说衡量一个人、企业事业单位、社会、政府正确决策的标准,只是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学习者要在以后的学习内容中找到答案。正如教材中所写的那样: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关键词】曼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