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否成为夏普东山再起的福地?

标签:
it教育时评图片文化 |
分类: 最新资讯 |
郭台铭收了夏普之后就一直在为其复苏进行不断的尝试,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裁员,甚至还要搬出日本制造市场,选择降本增效的模式来让夏普复苏,以及筹划手机回归中国市场等等,都可以看出郭台铭对于夏普的未来谋划更多是聚焦在中国市场。不过是不是真的夏普液晶生产线搬出日本就可以了?真的就是成本这个唯一的问题需要解决吗?而中国手机市场的竞争红海对于夏普来说,回归还有机会吗?
夏普手机回归
对于夏普来说,被富士康控股之后,野心逐渐开始转移,不再为资金困顿而苦恼了,虽然液晶面板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但是在解决了资金难题之后,夏普可以选择的方向也多了很多,不过在日本的高成本压力下,夏普也开始选择了腾挪,这其实也是郭台铭的一种复苏夏普的策略,而在液晶制造之外,夏普也有意要回归自己的手机产业。
在这个市场越来越红海的时候,夏普此举意味着什么?或许很大一个原因还是富士康的意志吧,但是已经在收购了诺基亚品质之后,推出了诺基亚手机的回归,还希望再“制造”夏普手机的回归吗?如果诺基亚主打功能机或者智能机的“入门”阶段,以及以曾经辉煌的品牌意识唤醒人们更多的关注的话,那么夏普手机靠什么?难道要进入高端市场?
据悉,郭台铭已经开始为夏普手机的“重返中国”计划招募人才。众所周知,富士康以约38亿美元的价格获得了夏普66%的股权,并拥有了夏普品牌的实际运作权。有消息称,“夏普手机正式回归中国市场,下个月将会有产品上市。”夏普手机官方微博已经宣布了回归计划。据悉,夏普手机的回归,要从产品试水到品牌力以及渠道的整合,再到规模之战。“我们是三年计划,到第三年之后希望量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因为每个企业的量跟它的利润是有关联的。”“一款产品未来如果只有百万级的销量应该说是失败的。”这是夏普对于未来的一种预期,只是目前的国内竞争环境,夏普手机的回归难。其实我们看看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甚至包括苹果、三星,乃至小米经历的一些市场波动,也可以看出中国市场的竞争压力甚至比全球市场更加激烈。
成本是命脉
近日有消息称,夏普选择把核心的电视业务部分撤离日本。这也是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成为夏普最大股东后的又一次“大动作”。夏普新任社长戴正吴接受采访称,要在2018年将电视生产线撤出日本。此举是“新夏普战略”的一种谋划,目前决定将日本国内没有竞争力的业务移交鸿海精密及海外合作公司。
为了能够尽快复苏,夏普接连传出了拓展海外业务方面的举动:在中国大陆百亿元投资面板新工厂、为进军东盟市场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今年2月,夏普还提出了在美国设立大型液晶面板工厂的计划,面对液晶面板大幅涨价,又切断了与竞争对手韩国三星合作。
夏普日前发布声明表示,在2016财年有望盈利99亿日元。而其2015财年亏损达到了1924亿日元,此次是夏普连续三年亏损后第一次盈利。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彩电出货量2.27亿台,其中中国大陆地区出货5960万台,占到全球出货总量的26.2%。生产方面,中国大陆工厂承担了60.3%的电视制造,达到1.37亿台。种种迹象显示,全球的彩电创新资源和产业链资源都在向中国倾斜。
夏普复苏有望?
据了解,夏普将在中国市场投注更多的精力。夏普现在通过富士康的努力,寻找更合适的价格。
目前,彩电业主要是中国品牌和韩系品牌的较量。夏普的重新闯入,使彩电行业又多了一方竞争对手。富士康制定了2017年1000万台的目标。富士康选择把夏普品牌的重心放在中国市场,开启互联网模式,通过天猫线上渠道,采取“硬件亏损,内容收费”模式来进行促销。而在中国更为重要的线下市场,夏普并不具优势。不过,由于现在电视面板特别紧缺,夏普和三星清完尾货后,只用于自身品牌,这显然是一个利好。此外,彩电企业产业链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三星和LG均有自己的显示屏工厂和品牌,国产品牌中,TCL拥有华星光电,自下而上布局;而京东方由上而下,从面板业务拓展到整机业务。富士康和夏普的组合,也是相互加强了品牌和面板制造。
2016年12月30日,鸿海在广州决定建设世界最大的液晶板工厂,投资1万亿日元(约610亿元人民币)。按照计划工厂会在2019年之前完工。工厂将会使用目前最大的玻璃基片进行生产,每月可以制造9万块超高清(UHD)面板,价值920亿元。这些面板用于卫生保健、教育和智能家庭产品。可以预计的是,富士康把夏普引入中国市场,更多的还是布局液晶面板才是王道,手机不过是一个幌子,难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