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2019-04-05 06:42:44)
分类: 新旅图录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西路建筑自南而北,最南面的是晚翠山房。晚翠山房建于清代,民国三十六年(1947)重修,现建筑为1994年在原址重建。为书院讲学书斋之一。晚翠,一般指树木经冬仍保持鲜艳绿色,或日沉西斜之际苍翠景色,此处两者涵义兼而有之。因为,此建筑位于书院主体建筑中轴线西侧长廊外,故与后一层含义较为贴近。山房,本指山中房屋,此处指幽静读书之所。此建筑为三间卷棚顶。内悬挂有前代所题晚翠山房匾。另悬柱联曰茶熟酒香客到,月明风细花开,可惜照片没有拍好,没法用了,遗憾——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来复斋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1994年重新修复。为东林山长、知名学者吴桂森书斋。天启六年(1626),阉党祸兴,东林书院除道南祠外其他建筑全被拆毁。崇祯帝即位后,下旨修复东林书院,因当时人们尚心有余悸,皆环顾不敢响应。无锡吴桂森得旨大悦,个人单独捐资修丽泽堂及书院内大门,名曰东林精舍。并于丽泽堂西侧建来复斋三楹,作为个人燕息居业地。同时主持东林书院讲学之事。来复一名取自《周易》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原意指欲速反之与复而得其道,不可过远,唯七日则来复,乃合于道也。寓意是借指很快恢复东林讲学之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寻乐处位于依庸堂西侧,西苑河畔。清乾隆二年(1737)由金匮知县王允谦构建。为来学者偃息之所。寻乐处由邑人华豫原题名。清代又称得乐处、贤乐处或寻乐斋等。王允谦撰有《寻乐斋记》,其斋名盖取明道(程颢)先生所得于周子(敦颐)之语也。意为反复探寻,领悟先贤奥旨,则乐在其中。勉励师众勤奋学业——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心鑑斋始建于明代,书院重要书斋之一。为高攀龙门人丹阳周彦文(号季纯)在东林书院就学的专门起居书斋。他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春,决志专住东林,长期就学高攀龙,并将高攀龙日常讲授微言奥旨,记录成帙。其所撰《东林景逸高夫子论学语序》一文,即于明天启四年(1624)岁季冬望日书于东林书院心鑑斋中。其所辑录高氏论学语被收入《高子遗书》中。其内容对于学之脉络,道之源委,知性复性,本体工夫等均有补益作用——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东路开阔,有建筑有园林。贴近中路的建筑自南而北,先有再得草庐,清顺治十一年(1655),由无锡高世泰建。草庐因杨时诗作《此日不再得.示同学》而命名。为清初学者、东林书院山长高世泰读书讲学重要场所。高世泰为高攀龙之侄,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他辞官归里后主东林书院三十余年讲学。于清康熙十六年卒,享年七十三岁。是明清鼎革之际,东林建筑修复与讲事振兴的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另外,清雍正刊本《东林书院志》一书亦于雍正十年三月上浣编定完稿于再得草庐内——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时雨斋,位于依庸堂右。清乾隆二年(1737)由金匮知县王允谦构建。清雍正四年(1726),无锡县东境析置金匮县。王允谦莅任次年后构建此斋,以为乡邑士子课艺休息之地。此斋为清代正式课习举业之所,标示书院讲学向官学转化开始。该斋所建,时值夏五月,天久不雨,甫落成而雨适至,邑绅华豫原颜曰时雨斋。王允谦撰有《时雨斋记》。这是地方官府对修讲所、增师儒、注重培养人才的具体反映。此时正有无锡民乐爱好者在聚会演奏——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再往东,最南面的是东林报功祠,清道光年间建。为专祀宋至清代历朝对东林书院修复、保护、捐助等地方各界有功之官佐、宿儒、士绅、贤达等。该祠建成,当年延请李鸿章题书祠名,由邹鸣鹤撰记,由当时锡邑书法名家邹安鬯 (畅)书碑。原碑现仍存祠内——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东林庵旧址。书院到了元代时一度荒废。僧人月秋潭在书院遗址左偏处建东林庵。成化二十年(1484)僧信谅重修。当时东林庵四周遍植桃花,清明时节,游人如织、骚人兴会,为无锡城东著名赏桃胜地,因而有东林庵里看桃花之谚语广为流传。此刻可惜其门不开,不能进入——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再往东南有道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为祀书院创始人宋代杨时及其弟子门人专祠。因杨时南归故里时,其师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故取道南名祠。意将道学传之南方。该祠当年用官资建造,系无锡地方乡贤祠之一。明天启年间阉党毁书院,道南祠获存。计有大门、前堂、享堂等。道南祠内祀宋代杨时及明清东林学者等约八十余人,均经官府批准入祠。是标榜前贤、激励后学的重要场所。东林开讲事,各地官员、学者人等均入祠中,拜谒先贤——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祠外是一片开阔庭院,中有亭廊,花木扶苏。其中一亭为正心亭。无锡自古尊师重教,读书之风蔚然。正心亭内所悬匾额仿原无锡孔庙前牌楼上匾额复制,原匾现在无锡市博物馆内。匾额上纪念旌表的皆为无锡历代科考中的佼佼者。无锡共有五名状元、三名榜眼、六名探花、六百多名进士,并有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等美谈流传至今。东林先贤顾宪成、高攀龙、叶茂才名列其中——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园中尚有还经亭和长廊,看来是新的建筑——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最东侧是弓河,就是我最初看到的那条河,河边有亭,隔河有牌坊。明代时书院东侧有一内护城河,因形似弓背而名弓河。原河随历史变迁已被填没。2004年重新修复开挖,因客观条件限制,恢复其中的200米及明式码头,其南端尚保存有明代弓河黄石驳岸约25米。高攀龙曾作诗闲来观物妙,静后见人亲,因此码头命名为观妙,两旁悬挂对联云开青嶂峰当笔,水落银河月是弓。书院东侧以弓河为界,不设围墙,使典雅秀丽的东林旧迹直接呈现于路人眼帘——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无锡二日(四):东林书院(下)

东林书院 ,这座明朝的先人们在无锡外运河亭子桥西岸留下的文化遗址,已经和无锡的泥人,阿炳的《二泉映月》乃至那香甜肥糯的酱排骨,共同成为一道无锡抹不去的印记,任这座秀丽的城市走过风风雨雨,仍然将从前丝丝缕缕的影子,重重地烙在如今读书人的心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