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有感 多湖小学   杨韩波

(2017-11-03 11:54:51)
标签:

教育

分类: 读书笔记

        这个周末,花了一段时间翻看了《中国教育路在何方》这本书。本书系统总结了我国教育改革取得的经验,厘清了我国教育领域中一些重大现实问题产生的复杂背景。并对当下我国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历史性的深入反思,在此基础上探析了未来我国教育改革的路向。

  本书对于我国教育理论的一些重大问题特别是素质教育问题做出了回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那就是作者特别倡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是作者本人的教育信条,也是作者对走出中国教育困境的回答。我也非常赞同这本书的作者顾明远提倡的四个理念。

   第一句话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者是希望强调“爱”这个概念。“爱”首先是要尊重与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有些教师布置作业、对学生体罚,包括父母打骂孩子,看上去好像也是爱孩子,他们自己也说这是“为你好”,是爱孩子的表现,但这种爱对照定义来看,和我说的爱是完全不同的。类似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需要看上去也是一种爱,但那是溺爱——所以我理解的爱是尊重孩子人格的发展,不是爱成绩,如果孩子分数提高了,但是心理扭曲了,这就不是爱。

   我觉得真正爱孩子是要为他们将来的幸福、长远的幸福考虑。有的人说现在是牺牲童年的幸福,来获得将来的幸福,我要说的是,童年没有幸福,将来也没有幸福。

   第二句话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句话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业负担重,我觉得这个负担主要是心理上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所以感觉不堪重负。相对照一些国外优质学校,他们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很重,但是他们与我们不同之处就在于,学生自己喜欢、愿意学习,课程由自己选择;而我们是被动地学习,这是最大的不同。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自己不愿意学习,光靠强迫是成不了才的。

   所以减负除了减少课业负担外,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要形成心理压力,有空余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习他喜爱的课程和课外活动。 所以我认为,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选择喜欢的东西。教育不是培养做题的机器,不能没有时间思考,学生需要参加有益的活动,所以减负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发展个性。

    第三句话是“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感情是非常丰富的,而且越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感情越是丰富,同时又很脆弱,所以往往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教师的一句表扬会使学生受到鼓舞,学生会记住一辈子;教师无意中伤人的一句话,学生也会记住一辈子。

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学生不是一潭静止的水,他们的内心有时平静、有时激动。教师对学生要察颜观色,发现学生细微的变化,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如果你问毕业生成才以后还记得教师怎么教育你的,回答的往往不是你教给他什么知识,怎么上课,而是某一个细节,或是在他遇到困难时你帮助了他,或是在他犯错误时你怎么教育他。

教书育人在细微处。消除“职业倦怠”教师要善学乐。现在常常听到教师讲到“职业倦怠”这个词。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最根本的在于学习、学习、再学习。首先要提高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有了高度的认识和热情,就会不断去钻研、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教师。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要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典范。教师不仅要学习教育专业知识,还可以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甚至与教师职业无关的知识。教数学、理科的老师不妨学点文学艺术;教文科的老师不妨读点科普作品,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第四句话是“学生成长在活动中”。顾老认为,学生成长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而是靠学生自己的活动。包括他们学习知识,让他们在参与的活动中主动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思想品格得到锻炼,责任感、沟通能力、合作精神、诚信都能得到培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