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 “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有感(陈美英)
(2015-12-04 11:41:21)分类: 读书笔记 |
我曾经为许许多多学龄前儿童有着敏锐而牢固的记忆力感到惊奇。直到今天拜读了“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一课,我才忽然明白其中的道理!
原来儿童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并把它们很深地保持在记忆里。
然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进了学校两三年以后,怎么也弄不懂9乘以6等于多少了呢?这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
哦,源于长期的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至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端啊!
记得有位名人也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大自然是思想、语言、美的活的源泉,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书,是蓝天下的学校,是活教材和大课堂。是啊,现代的孩子虽然在高楼大厦里生活,在具有现代化设备的教室里学习,但他们看不到田野里的美丽风光,学作文、学奥数、学画画,孩子的时间表被排得满满的,而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我们却从未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明白了这些,我会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竭尽所能,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使儿童意识到思维规则好比是一座匀称的建筑物,而这座建筑物的构造法又是由一座更为匀称的建筑物——自然界所启示的。
同时,我也深信,如果把周围世界作为儿童身在其中学习思考、识记和推理的环境,那么随着儿童的入学,他的记忆的敏锐性、思维的鲜明性,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更加增强。
我们只有深入去认识自然界,用思想去钻研因果联系的时候,自然界才能成为教育的强大源泉。如果过分强调直观性,是把儿童思维的个别方面绝对化,把知识活动局限于感觉的范围。不应当把儿童思维的特点——包括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思维的这一特点偶像化。
我们的儿童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这种脑力劳动越紧张,那么儿童就应当越经常地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周围世界的形象和画面就应当越鲜明地印入他的意识里去。
往后,我要着力把周围现实的画面印入儿童的意识里去,我要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让他们在观察周围世界的时候确定各种现象的原因和后果,比较各种事物的质和特征。
让孩子们到自然界去旅行,让丰富的活生生的生活成为孩子语言和思维的源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