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追寻今相遇携手共研促成长——云南省小学语文姚桂琼、张海萍名师工作室开展联合教研活动

标签:
张海萍工作室 |
分类: 工作动态 |
活动在同课异构中拉开序幕,来自张海萍名师工作室的学员杨昆瑾老师与来自姚桂琼名师工作室的学员孙妍老师同上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5课《大禹治水》。杨老师采用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法”,在词语教学板块结束后,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自己阅读中学习抓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无论是词语的理解还是课文内容的了解,或是故事的讲述,均做到了条例清晰,重点突出。
孙老师则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巧妙地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中认识了本课的生字和词语。其多运用种方法识字解词的教学、理解课文内容的做法,扎实有效,值得与会教师去细细品味、学习和借鉴。两堂课均践行了统编本教材的理念:加强方法指导和语言实践,促进素养提升;强化生活意识,将学语文与用语文巧妙结合,提升语文运用能力。
第三节是来自姚桂琼名师工作室的全国名师合跃金老师上的《灰雀》。他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第三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合老师的课精致而大气,简单而不简约。于不紧不慢的带有磁性的开场白中开始,在听写词语、整体感知、引导读懂、发现表达秘密中“起承转合”,其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的教学艺术,堪称小学语文教学的典范,让所有师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醇。
来自张海萍名师工作室的成员董萍老师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给大家上了一堂习作导评一体课——《抓心情,写具体》。董老师先让学生预写,再根据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备课、上课,问题直指学生习作中的结症,上课的过程既是评,也是导。整个过程中例文、病例均来自学生。因为教在学生的起点,针对学生的学情,学生兴致较高,整个课堂像被注入了兴奋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中畅谈修改的方法,提出修改的建议,并当堂进行了修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听课的老师也为之一震,原来习作课可以这样上!
课后的交流环节,张海萍老师简单表达了感谢,交流了关于“导评一体”习作课的研究情况后,姚桂琼老师对四节课进行了点评。她说,四节课回归了学科本位,共写了课堂的精彩。杨老师和孙老师的课具有三点共性:一是从题目入手引入课堂;二是识字解词的方法非常灵活;三是课堂清晰,教师设计别有用心。同时姚校长也提出了教学中存在的三个问题:1.关于目标的定位问题。一篇课文总目标是什么,分目标是什么,教者心中要一清二楚,不能含糊不清。2.设计不能太满,要留有学生思考的空间。设计丝丝入扣、步步为营,实则是教师越俎代庖,有包办代替之嫌。3.课堂不能面面俱到,欲盈则亏,要恰到好处,戛然而止。
关于合跃金老师的课,姚老师说,课堂是否精彩要三看:一看教学方法。小合老师的课大道至简,在简简单单的读课文中,引导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七次读课文,一次有一次的要求,一次有一次的进步,最终达成阅读的目标。二看教师语言。小合老师的语言简洁干净,达到了多一句嫌多,少一句嫌少的境界。在教学中善于察言观色,一言一评,没有重复,在评中导,在导中评。三看教学智慧。小合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文中的两个“矛盾点”展开,深入浅出,在聊天似的对话中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导的智慧,达到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艺术境界。
在谈到《抓心情,写具体》一课时,姚老师肯定了董萍老师的作文课。她认为该课有三个特点:一是审题有新意,不但读懂要求,还读懂了图片信息。二是做到了顺学而导,整个习作教学过程全程关注学生学情。三是当堂修改有效果。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了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通过及时修改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升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姚老师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五星文章最好用学生的原稿,问题习作最好用打印体,目的是提高写得好的学生的成就感,降低问题习作学生的自卑感。
姚校长的点评言简意赅,有理有据,干净利落而又具有艺术性和指导性,看似是点评,实则是指导,让听的老师受益匪浅。
茶可醉人何需酒,风若清香无需花。合跃金老师和姚桂琼老师以他们特有的魅力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老师。。
活动已经结束,但两个名师工作室共同研究教学,互学互研的历程才刚刚开始。携手共进,向先进工作室的老师们学习,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我们一直走在路上……
活动得到了红塔区瓦窑中心小学领导和师生的大力支持,从师生的精神面貌到学生的行为习惯,都可以看出这是一所管理有方,学风优良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