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猜成语写片断》教学设计

标签:
张海萍工作室 |
分类: 作文教学研究 |
《看图猜成语写片断》教学设计
石屏县坝心小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猜一猜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获取写作的素材。
2.引导学生亲历活动,注意观察活动中同学们的言行举止,具体真实地记录活动过程与心理感受。
3.尝试在作文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把事情经过写清楚。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1、猜猜老师的名字(姓是一道最简单的加法计算题:一加一等于我的姓,名也是一道最简单的加减法混合计算减题:玉米减一点加今天加一点)
2、和老师交换分享你们平时收集的有关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师:刚刚老师发现咱们四(2)班的孩子个个都是猜谜的高手,还想猜吗?
咱们这节课就来看图猜成语。(板书:看图猜成语)
二、游戏活动(边猜边说)
宣布活动规则:1、认真观察图片,把猜出的成语写在作业本上,比比谁是猜谜的高手! 2注意观察老师和旁边同学的表现(神态、动作、语言),根据他们的动作、神态猜测他在想什么?比比谁有一双会观察的慧眼!
1. 出示第一张图片:开门见山
(1)比比谁会猜。(指名猜)师问:图片上画着什么?你猜是什么?说说周围同学的表现,你认为你猜对了吗?(重点指导孩子们把图片说具体)
(2)比比谁会看,指导察言观色。采访其他学生:他猜对了吗?你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在猜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老师揭示谜底。(提醒学生订正成语是否写对,错的要改正)
师:原意为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恭喜你们闯过第一关!
2.出示第二张图片:九牛二虎(指名上台写)
(1)看图猜成语。老师揭示谜底。(提醒学生订正成语是否写对,错的要改正)知道这个成语的寓意吗? “九牛二虎”原意为九头牛与两只虎的力气,比喻力大不可当,常用于花费很大的力气去做一件事。祝贺你们不费吹灰之力就答对了!
(2)说表现。
3.总结刚才猜的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是怎样猜成语的呢?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还看什么?最后老师揭秘对不对。(生说师板书以下内容)
(1)图片上画着什么?我猜是什么成语?他们猜是什么?结果对不对?
(2)特别关注在猜的过程中老师与同学们的表现怎样?(动作、语言、神态)
4.按同学们总结出来的方法来猜一猜,说一说。
(1)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说。
(2)指导学生观察其他孩子的言行举止。(板书动作、语言、神态)
逐一出示:鸦雀无声、画龙点睛、对牛弹琴
画龙点睛:原用来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来用来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三、写活动
师:老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出的谜,被你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这说明咱们异龙小学小学四(2)班的孩子太聪明了!但要老师真正佩服你们,但光说不练可不行!能把刚才猜成语的过程写下来吗?
老师给你们提一点要求:1、按照黑板上的提示,来写一写刚才看图猜成语的过程,可以用上“首先…… ,接着…… ,然后…… ,最后…… ”来有顺序地写清过程。2、在写同学们的表现与他们怎样猜谜时注意抓住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来写。3、重点写出猜两张图片的经过,每猜一张图片单独作一段,其他的一句话带过!
此外,老师奖励你们一个智慧锦囊,里面装着老师平时积累的一些好词佳句,对你们写作文能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出示)
1.学生写作文,师巡视指导。
要求:首先在中间写上题目,然后空着两行起笔,直接写猜的过程。
如:猜谜活动开始了,首先映入眼帘的图片上画着
接着,又一张图片出来了,画着……
然后,我们还猜了……成语。
2.师挑选有代表性的作文。
四、朗读评价,添头加尾,整理成完整作文。
1、写好的同学自己轻声读一读,改一改。
2、师念学生作文,集体评议。过程写清楚了吗?哪些词句用得好?
3、添头加尾,整理成完整作文。
(1)给我们写的这个片断取个名,写第一行的中间。(看图猜成语)
(2)加上时间、地点写个开头。
师:我们看图猜成语的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呢?谁来说说?(板书:时间、地点)
我们把这些写出来,写在第一段,看图猜成语这件事就表达得更清楚了!这是文章的开头(板书:开头)
(3)最后,谁来说一说看图猜成语的活动给你的感受?(板书:感受)
我们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最后,这就是文章的结尾。这样,有头有尾有过程,文章就完整了!(板书:结尾)
五、总结收获
1.同学们,这节课通过猜猜说说写写,你学到了什么?
2.师小结:其实写作文并不难,只要把我们平时说的、做的、想的真实具体地写出来就是一篇作文了。如果再在作文中加上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作文就更生动具体了。
板书设计:
看图猜成语
开头:时间、地点
图上有……我猜……他们猜……结果……
师生的表现(动作、神态、心理、语言)
结尾:感受
2013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