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论文课题 |
岳阿芳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三倍量”的说法:任何一个学科,学生想要学好它,脑子中必须有三倍于教科书的知识。这个三倍的知识来自于有关这个学科的阅读。
而语文中考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做题不是第一位的,阅读积累才是第一位的;学生的感悟能力、思考能力非读书无以培养;专注课本,回归文本阅读;语文老师讲不在多,引导学生会读书才是王道。文本阅读的训练重点是什么呢?一、训练有效阅读的速度;二,提高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
但是老师和家长的困惑来了,孩子们不爱读书,不读书,读不出啥怎么办?时间那么紧,没时间读书?说到这儿,我想得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爱读书吗?当我们告诉孩子读书很重要并要求孩子们读书时,我们是否在用自己的行为证明我们说的不是假话?学生能从我们身上看到和感受到什么?我们在什么时间读书?
所以,语文教师要当“读书种子”。
读书的目的应该主要定位于充实和完善自己,它不能过于功利,也就是不能为了给其他人看而读书。但就教师的工作性质来看,教师的行为却常常被学生“看到”。在这里,教师读书被学生观察到,由此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就是成了影响学生改变学生行为的环境。一个学校读书的生态、环境太重要了。学生阅读的源头在教师。
在工作中,我是这样创设读书情景的:
1.午读:师生共读,老师台上读,学生台下读。
2.你想让学生读什么书,你就读什么书。让学生看到。
3.时不时创造让学生给你拿书的机会。
4.把书放在包里,瞅准时机有意无意拿出来,让学生看到。让自己成为焦点,让书成为焦点。
5.利用一切时间找机会先给学生“分享”,没有分享欲望的老师是没有把书“读透”的老师。然后慢慢把阅读好的学生带起来给大家分享。
6.上好我们的语文课,便是最好的阅读。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体验式”多文本阅读。
什么是多文本阅读呢?就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举三反一)
综合来说,“体验式”多文本阅读就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多文本阅读的形式,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目的。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程设置围绕少年事有三个议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少年的生活场景
《再塑生命的人》 少年的恩师
《<论语>十二章》 少年该读的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分了四个模块:以写促读,分享体验(读);
背诵经典,加深体验(背);自选主题,朗诵体验(诵);传神描写,实践体验(写)
一、以写促读,分享体验
那些快乐的画面
那些快乐的画面
这个模块,我让学生背诵了文中的经典部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一段,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仿写;学完《再塑生命的人》,学生仔细体会“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一段,结合自身经历,回忆自己有没有突然顿悟的时候;背经典著作《论语》十二章(少年必读)。
三、自选主题,朗诵体验
1. 每组选择一个主题。
2. 选取段落,剪接组合。
3. 自选形式,自制课件。
有的小组选择了 “少年读书滋味长”这一主题:
开场白:“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终成中国人的精神导师。古往今来爱读书的人从未停止。
(诵)《论语》十二章
串台词:“健康的人可以读书,如果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又该怎样读书呢?”
(诵)《再塑生命的人》(11-12段)
“少年读书滋味长”
串台词:“而在鲁迅笔下,古代学堂的孩子们是这样读书的”:
结语:“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虽不见月之全貌,但望见的月亮一定能给少年带来最新鲜的惊喜。”
而有的小组则设计了 “成长路上,有你真好”这个主题:
开场白:“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可见成长是一生的事情。在成长路上,我们会遇到一些人,他们用智慧或温情让我们难忘。鲁迅共写过两位老师,其中一位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
串台词:“没有莎莉文老师,就没有海伦·凯勒”
“成长路上,有你真好”
还有的小组设计了“少年读书滋味长” 、 “成长路上,有你真好”“大师笔法,经典永恒”、“经典人物,传神描写”等主题。
第四步是传神描写,写作体验。我给学生强调了标题的妙处、结尾的妙处、传神的描写、悬念、插叙等需要注意的地方。而这些写法都是要从课文的学习中,从所遇到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
总之,要围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获得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增加阅读积累来确定教学内容。要将名著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教学内容统整,合理安排,分散教学难点,化难为易,在单篇文章教学中有意识地穿插、融入名著阅读。要在文学类作品和非文学类作品的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指导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和语言特征进行阐释,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路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