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的《战国策》多记录当时一些纵横家的言论,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先秦散文又出现了一个高峰。韩非子说:纵者,合纵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战国至秦汉之际,纵横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在当时的社会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战国策》中最为明显的修辞就是比喻,排比,夸张,寓言的大规模应用,首先比喻在先秦有不同的称谓,如“辟 ( 譬 )”、“谕( 喻)”、‘仙”、“依”、“比”、“方”、“况”等。它是古汉语中最基本的修辞方式。如《齐策一靖郭君将城薛》记载,郭君将要在自己的封邑薛筑城,许多门客劝他不要筑城,他不听。这时,门客中有个齐人请求见靖郭君,说:“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于是郭君召见了他,齐人说了“渔大鱼”三字就要跑。靖郭君不知其所以然,逼他说了下去。接着齐人劝说道: “君不闻渔大鱼乎? 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缕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 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于是郭君接受其劝谏,停止了筑城。这里,齐人借物喻理,角度的选择如同高明的医生,总是选一个最佳切人口为病人动手术一样,他把郭君比作大鱼,把国比作水,用比喻讲明鱼水关系、郭君与齐国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见齐人辞之巧妙,辩术的灵活性。也正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所言“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
其次,排比辞格的广泛应用。排比句在战国策中出现得十分普遍,游说本身就是极富逻辑性的过程大量排比句的应用使游说过程更加条理清晰音节匀称和谐极富节奏感气势磅礴,适宜抒发强烈的感情例如《战国策·秦一卷三》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由轻到重。”用了三个排比,条理清晰,节奏匀称,极富感染力。
再次,夸张辞格的广泛应用,夸张常将难于表现的情感以扩大的方式表现,目的让听话者对所听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给人的感觉十分强烈,极富煽动性 ,例如《战国策秦一卷三》“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亲,贤于兄弟。”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盟都是基于利益的,根本不可能诸侯相亲,更不可能贤于兄弟,此处夸大了合纵的效果,增强了游说的煽动性。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战国策》中比比皆是,增强了其论理的严谨和生动。显示出一种理性美、周至美、畅达美。在《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中,司马错围绕“伐蜀”的中心论点,进行了周密严谨的论证、精辟深刻的分析。他先从正面论述蜀国的现状,认为其地僻而乱,可以轻取致利,而在名分上也是不暴不贪,有禁暴乱之名,给秦王一个直接有力的冲击点,开门见山。接着又从另一方面论述伐韩的不义不利之处,认为决不可取,大大削弱了秦王伐韩的兴趣。接着对伐韩的前景作了预示,预见可能会导致众国合力攻秦的局面,即“危”局,点出了最危险的可能,论理周详。分析力透纸背、人木三分,句句切中要害处。显示了广博的知识、透彻的认识、深厚的谋略功底。如《吕氏春秋》所说:“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其言自有一种事理的周至美、深刻美。且司马错在国与国错综复杂的关系当中,理顺和利用其微妙关系,进行正确把握,争取国家在战乱中的生存与强大,论理更显示自如掌握事理联系的畅达美。这样的说辞是有说服力的,由智慧而来的理性美亦感人至深。当然,分析只是策士运用逻辑力量进行游说的一种方式,其他运用到的还有类推、演绎、归纳等常见手法,以及较为少见的推理、归谬法等,如《秦二·秦宣太后爱魏丑夫》、《秦四·或为六国说秦王》等,令“其陈说厉害,历历如队列棋布,并文章之上诠也”,明白透彻,比花俏的单纯修辞更具有内在力量。
《战国策》中气势充盈,语言雄阔自然,虽有大量的比喻和夸张,但决没有刻意过多运用。其言质实严密,“先立地步”,论说能抓住要点,劈杆而下,体现出磅礴、大气,有着充盈流畅的气势。这种特点的原因之一是其理势,二是说理是《战国策》生命本真力量的体现。策士们在夹缝和严酷的现实中,努力活脱出来,抓住每一个机会欲焕发出异于常人的生命光彩。各国纷争激烈,尚无胜负,他们奔走往来,参与着诸侯国努力胜出前的磨砺,因此战国策中的势能其实就是生命危机之时表现出来的最根本的力量,行文亦铺衍出行神如空,行气如虹的一段本色。司马错在《战国策》中只出现在这一章当中,不见其他记载。鲍注非常简单:“司马错,秦人”,可见参与制定秦攻打蜀地之事应该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之一。而他辩论对手是张仪,已经名噪一时,且兼相秦魏,受到相当的重用,是一个强大、难于对付的阴险敌手。他们讨论的,如缪文远在《战国策新校注》里所说:“秦惠王承商鞅变法之后,国基已立,将谋拓地”,这样一个背景下,对秦国来说极其重要的历史决策,所以,司马错是不得不以全力应对的,否则,后果难于想象。他必须在这一刻让自己的生命力喷薄而出,用所有的智慧完成一段精彩的论说,以精辟的论理说服对方,以充盈的气势征服敌手。论辞中“而”、又”、“必”等词语的运用。更使论说严密质实,层层推进,具有不可置疑的力量,勃勃生气涌动贯通着全段说辞,则使其达到了理性与活力的完美结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