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本课程 《数学与生活》第六讲 折纸中的数学

(2015-03-16 16:29:17)
标签:

育儿

分类: 教学设计

第六讲 折纸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学问(倍增、倍减问题),并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和归纳”的学习方法,在具体问题中把握数学实质,培养数学素养.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勇于发现,乐于创新的学习品质;体会数学的奇妙,享受成功的乐趣,引发学习的兴趣和培养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折纸活动,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活动中提出数学猜想(经验公式),并寻求验证猜想的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设计

教法设计

以折纸问题为载体,实施“活动体验—活动发现—活动创新—活动收获”的教学模式,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法设计

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教学具准备

长方形薄纸片3张/生,刻度尺/生,计算器/生,剪、刀.

三、程序设计

㈠活动体验——折一折:研究案例,引发问题

情境1. 对一张长方形纸片作适当的折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提及:与对称有关;与垂直有关;与平行有关;与折痕数有关;与纸片层数有关;与纸片厚度有关;与体积、面积有关…

【设计意图】感受不同方式的“折纸”过程,发现折纸中的学问 (揭示课题).

提出问题:怎样度量一张纸的厚度?

第一方法:直接测量(很困难);

第二方法:间接测量(折叠).

㈡活动发现——量一量:验证猜想,加深数感

从实际操作来分析:

老师提问:你为什么先折叠呢?(可以增加纸的厚度)

为什么要增加纸的厚度呢?(太薄的纸无法测量)

折叠得厚点好测量.请问你折叠了几次?(纸变为多少层?)

提醒折纸中应注意的问题:

把纸按紧,尽量减少纸间的空隙;

尽量多折叠几次,这样能得到较准确的结果.

老师总结:(板书:一张纸的厚度d= = “很小的数”)让学生拿出刻度尺去感受这个很小的厚度,这恰恰就是一张纸的厚度,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我们无法读出它的厚度.所以,同学们在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动脑筋.

从理论假设来分析:

如果将纸片重复折叠40次,那么纸的厚度将会达到多少?

猜一猜(可以算得, 按每张纸的厚度为0.06mm计算,这个厚度相当于绕地球赤道大约1.65圈! (“很大的数”,地球半径6.37×103km).

●折纸有趣:可使我们得到现实中难以想像的“很小的数”和“很大的数”.

㈢活动创新——拼一拼:化零为整,导出公式

情境2. 请同学们先看老师操作:拿出一张纸片,设它的面积为1.

对折纸片,沿折痕将其一分为二,两部分面积都等于 ,用 作为标签写在其中一块的中间,并把它扔在一边;

在余下的纸片上重复上述操作,则被扔掉的第二块纸片上的标签为 ,余下的纸片面积为__________;(这里要引导学生用幂的形式去表示,便于发现规律)…

当进行第n次操作后,扔掉的第n块纸片上的标签为______,余下的纸片面积为______;

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方法操作.(学生操作时间:2分钟)

思考下列问题:

能否在某一次操作后,将纸片全部扔光?为什么?

第n次操作后余下纸片的面积为 >0.

折叠次数

1

2

3

4

n

扔掉纸片的面积

 

 

 

 

 

 (尽管剩下的纸片越来越小,但总是存在的,请大家把它放到自己口袋里)

⑵①请同学们把扔掉的纸片按原图位置放回(重新拼图);

(学生拼图2分钟,教师巡视)

观察你所拼出的图形,你能发现什么?

2分钟后,可以讨论,“写”在纸上),

(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可以引导他们

注意“标签”,注意所拼成图形的“面积”).

3名学生板演:经验公式1: =1- .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写法,但实质一样).

请其它同学解释其中一个式子成立的道理.

如果我们把口袋里的纸片面积设为1,那么根据你所拼的图形,又能得到类似的结论?

经验公式2:  1+2+22+23+…+2n-1=2n-1+(2n-1-1)=2n-1.

学生易犯错误:最后一次扔掉的面积为1,第一次扔掉的是2n-1,而不是2n.纠错方法:观察刚才的图形,从第一次扔的面积 到最后剩下的 共n个数,而现在反过来,最后剩下的为1=20,向前推n个数,当然是2n-1.

经验公式2的另一种形式:  1+2+22+23+…+2n=2n+1-1.

【设计意图】仔细体会折纸、拼图得到的收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并能利用拼图解释算式的正确性和实际意义.

㈣活动创新——评一评:活学活用,巩固内化

模拟活动室

情境3.

“清明忆先烈 白花寄哀思”

今年4月4日是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第一个清明节,淮外七年级班“翔宇”合作小组共14名同学手拿用白纸折叠成的小白花来到烈士陵园,寄托对先烈的哀思.在折叠小白花的过程中,爱动脑筋的小明提议进行如下分工.

通过抽签的方法确定全组同学的编号依次为1,2,3,…,14;

04/04/2008  15:17

编号为1的折1朵, 编号为2的折2朵,从编号为2的同学开始,每位同学折的朵数是前一位同学折的朵数的2倍.

如果每折一朵小白花大约耗用1张9×9.8cm2的白纸,那么该小组大约需要像我们手中的白纸共多少张?(不考虑其他因素)

请你对这一方案作分析和评价.

㈤活动收获——说一说:盘点收获,多元评价

收获、疑惑、评价.

四、检测设计

你可以对一张长方形纸片作不同方式的折叠,分析折痕的条数,其中蕴含着哪些学问?

回叶兄的话:

课堂设计定有许多不足,还请各位仁兄多帮扶!

从整体设计来说,本着“在动中想,在想中动”的意图。

折纸。这个活动旨在让学生“热身”,折纸的方式不定(未必是对折),折出的东西也不定(可以是鸟,飞机等),让学生感受折纸能得到一些东西(如对称、平行、折痕、层数、面积等等)。

量纸。从操作中引发问题,让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角度),从中感受“非常小的数”和“非常大的数”——折叠有趣。

撕纸。从操作引向本章(幂的运算)的数学内涵,理解(1/2)^n是恒正的,用幂描述每一张被扔掉的纸片的面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幂)就在我们的周围——折叠有用。

拼纸。逆向操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操作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感性认识中自觉地进行理性思考,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经验公式1的得到可以用多种方式解释(拼图),当然还可以多种方式推导(下午贾芸芸老师有所介绍)。

变式活动。设第n次扔掉的纸片面积为1(或设最后剩下的纸片的面积为1),让学生按“原路返回”,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生会逐步完善自己的思考,得到经验公式2。

活学活用,巩固提升。通过折“小白花”的模拟活动,让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方案制定须具合理性和现实性,从而巩固理解折纸所得到的学问。

“快乐课间”中“折痕的学问”旨在引发思考,让学生明白折纸中的学问远不囿于本节内容,深奥得很;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引向课外,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拓阔更广的平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