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浮华世事,《芳华》的情怀还能打动多少人?

(2017-12-24 23:13:05)
标签:

杂谈

“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 ”——《芳华》

其实,《芳华》没有给我太多走进电影院的冲动,毕竟它所讲述的故事和我的成长轨迹没有太多的交集,我也不太想去触碰那个特殊时代的话题。然而,当我看着父母的头发逐渐变白时,我很想带他们欣赏这部影片,在荧幕的欢笑悲喜中抚摸那个逝去年代的记忆。

镜头将我们拉回了十九世纪的七十和八十年代,让我们看见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从商业价值来说,这是一个极为冒险的投资。《芳华》的故事太小众了,部队里的文工队是一个很多人不曾了解的空白,这就决定了它很难引起电影消费主流群乃至全社会的共鸣。况且,在历经《致青春》《老炮》等追忆类题材泛滥之后,再度推出类似题材的作品,很难再戳中观众的“G点”。从拍摄内容来说,这是一次在敏感区大胆的尝试。从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中不难体会,我们深知那个时代的苦难,然而直到今天,我们依然缺乏机会和勇气直视那个痛点。从这部影片的拍摄到正式上映,通过个体的悲欢诠释一个特殊的时代,冯导是需要魄力、勇气和胆识的。

刘峰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芳华》前半部分中的男主角刘峰,可谓是一个完美形象。在那些脏活儿累活儿中,在那些不愿意有人干的活儿中,在那些卑微且缺乏亮点的活儿中,我们始终可以看到这位活雷锋的身影。他放弃了进入大学深造乃至未来“黄袍加身”的机会,他在时代变革之后依然选择了平凡,就像电影里旁白说的那句“面对时代的变革,他没有觉察到身边环境乃至人的变化”。就是这样一位活雷锋,在一次爱情表白之后,命运被意外的改变了。心仪已久的女人为了保全自己而作出莫须有的指控,昔日情深的战友们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而选择了沉默和疏远,唯独一个被大家嫌弃、耻笑的何小萍却在一片死寂中站出来为他发声,为他送行。冯导在此点亮了第一个照透人性的灯,真诚与虚伪,善良与险恶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

《芳华》后半部分的刘峰,可谓是一个完整的悲剧。从活雷锋到战绩辉煌的军官再到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我们没有看到“好人好报”的桥段,也没有看到一个士兵应有的尊严和光环。恰恰相反,我们看到了那个被时代改变的悲哀人生,看到了那个由盛转衰的个体。军功战绩没有阻止住联防队员的讹诈和暴力对待,好人标签没有为他的生活带来些许的物质便利。也许,刘峰本身没有做错什么,只是他的言行举止和价值观、世界观已经不能适应早已“进化”的时代和社会了。他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何小萍的孤独,究竟是个体的命运多舛还是社会现象的缩影?

女主角何小萍自小生活在贫寒的家庭,没有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以为走进部队以后,就没有人能再欺负她了,以为能在部队找回缺失的尊严。然而,她不曾想到,从踏进部队大门的那刻开始就成为了大家的笑话。为了让狱中父亲看到自己的骄傲,她“偷”了室友的军装去照相馆拍照;为了让表演更精彩一些,她勤学苦练而弄得满身汗臭味,她的环境没有认真的停下来聆听她的心声,没有给她一丝辩解的机会。令人欣慰的是,何小萍历经坎坷,尝尽白眼,却没有变得胆怯、软弱。在刘峰被莫须有的处分之后,在自己遭遇突如其来的欺负,她选择了大胆抗争和追求真我。在她毅然离开文工团而前往前线支援医疗队时,冯导拉开了照亮人性的第二座灯。就像旁白说的那样,“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何小萍的角色让我想起了自己成长路上的某些发生,那些在童年因为某些小事儿而被众人嘲笑的同学的形象骤然浮现眼前。我们时常不解那些沉浸于孤独中的个体,我们也不曾真正的靠近和聆听他们。何小萍身上的孤独以及后来的精神病,都是在不堪重负的恶语中诞生的“意外”,这究竟是一个个体的命运多舛还是一个社会现象的缩影?我想后者会居多一些吧。

旧时光的情怀,还能打动追逐佛系的8090吗?

前段时间,佛系话题刷爆网络,主流媒体评价这是一群懒惰的年轻人标榜自己的借口,也有些人认为这是大众在背负生活的压力中发出的无奈自嘲。在这个娱乐至上、浮躁物质的年代,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点赞式”交往,我们信奉“有事联系无事互不打扰”的处世原则。我们很难理解父母那一辈的同事情和战友情,就像是在若干年后的何小萍依然找到了刘峰,他们没有结婚,就像是亲人一般的互相搀扶走过余生。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和国家一样贫弱,越平凡的人越伟大,对集体的荣誉的追逐胜过个体利益。然而,时代终究是变了,《芳华》传递的价值观和它讲述的情怀是否能被当代的我们理解,是否还能打动当代的8090乃至00后呢?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悬念和想象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