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1月30日,一则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深圳本土作家罗尔5岁女儿罗一笑,被查出患重病,医疗费每天高额。而他没有选择公益捐款,而是选择“卖文”。而在当天中午时分,有媒体对此事件提出质疑, 有人爆出孩子生病是真,但此事疑似网络营销。也有人爆料罗尔家境不差,在东莞有三套房。
观点速览
- “罗尔为女筹款治病”事件属于营销炒作还是真实公益?当前深圳民政局已介入调查,同时相关媒体正在进行深入采访。
- 公益型公众事件发生后,除了同情,公众应理性对待,避免道德绑架和跟风转载。
- 罗尔拥有三房一车,其财产与募捐行为严重不对等,这给公众留下了怎样的思考?
理性应对公众型募捐事件,杜绝不明缘由的跟风转载
本来一段值得怜悯的公益事件刷爆朋友圈,但在短短的数小时后广受媒体和公众的质疑,从而导致舆情升级,引发全社会对此次募捐动机、发起者背景及罗尔本人的思考。从这一点不难看出,社会对待公众型公益活动投入更多的理性态度,媒体及公知的反应速度较快,避免了被营销事件所利用。
“南京柯江诈捐门”、“网络主播假捐款”等事件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不少公众对此类假募捐事件嗤之以鼻,也长了不少记性。因而,在对待类似的募捐事件,公众应投入更多的理性态度。了解清募捐者和募捐机构的背景和募捐本身的真实性,待得到官方确认后再进行捐款。
求助者和捐助者都可通过权威、政府认证的公益机构进行求助和募捐,这样也会有更多的保障。
谢绝道德绑架
“不转不是中国人”等类似的号召型转载口号应在网络禁止,不能因为一段值得怜悯的故事就鼓动身边的朋友捐款,更不能因为某人不捐而掀起怒骂之战。公益活动的本身,理应回到自愿、自主的层面,网友们和媒体不宜道德绑架。
罗尔拥有三房一车,其财产与募捐行为严重不对等,这给公众留下了怎样的思考?
经媒体爆出罗尔所用财产后,网友乍舌:如此”雄厚的资产有必要进行募捐吗?” “诈捐门?还是真实需求?”
诚然,坐拥如此的财产乍一看的确不需要向社会求助,更没必要占用社会的公益资源。所以,我们还是回到上述的话题:
- 在进行慈善募捐时,一定要弄清楚求助者或机构的真实身份、募捐背景和意图,向权威公益机构和政府民政部门及时核实;
- 转发此类信息时,除了热心,更应理性辨别;
- 真实的募捐,一般是通过权威慈善机构进行的,而不是个人。如今的网络信息如此繁杂,个人的求助真能一夜之间刷爆网络吗?笔者看来,没有强大的幕后策划机构,要达成此目标甚难。
对于慈善募捐,我国法律保障是什么?
2016年9月,我国慈善法正式实施。从法律角度来看,我们的公益慈善究竟应得到怎样的约束?
以下信息来源于新浪新闻,作者:刘洋/来源:公号《錄音筆》(id:recorder2016)
本人、亲属、近亲属,视为个人求助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阚珂,曾参与《慈善法》制定过程。他告诉《錄音筆》,从目前情况看,罗尔是个人求助行为,即我、我家人遇到困难,请社会来帮助。个人求助是公民的一项正当权力,不属于慈善,所以《慈善法》对该行为不调整,意思就是说《慈善法》不提倡也不禁止,不存在违法的问题。
这件事中涉及到某公司,罗尔救女的文章只要被网友转发一次,该公司即给罗尔捐出一元钱。阚珂表示,因为提到了该公司名字,属于商业广告行为,企业行为不属于捐款。
文章还开通了打赏功能,亦收到公众的捐款。阚珂表示,对于罗尔来说,这仍然是个人求助行为。但给罗尔钱的个人是捐款行为,属于慈善。
个人求助所得捐款使用只能靠道德
但善款的后续处理特别容易出问题。阚珂说,这种情况求助人必须赶快对外公布他的情况,告诉大家钱已经够了。
处理多出治疗费用的钱,第一可以退回去,第二退不回去的告诉大家怎么处理,如果想要捐赠给其他公益项目,还要询问捐款人是否同意,因为这笔钱是捐款人定向捐出的。
求助人也不能用多余的捐款,自己成立基金。个人无法成立基金组织,不经过注册,没人管理没人约束,不需要公开报告,很难容易带来其他问题。
去年8月,有一起类似案例,南京一重病患儿获得600万捐款,亦是中产家庭,有房有车,后续善款未妥善处理,其父柯江遭网友联名报案诈捐。
“这些事情特别麻烦,所以我们一直讲要通过一个慈善组织,否则后患无穷。” 阚珂说。
《慈善法》界定慈善募捐的概念,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其中有一个要素是这事是慈善组织做。而本人、亲属、近亲属在网络上的“募捐”,应该都视为个人求助。
个人求助所得,受捐人可以不退,因为你捐给我了。《慈善法》对此不调整、不适用的,但是适用合同法,你给了我的就成我的了,我愿意怎么用就怎么用,所以法律上没有办法管,只是一个道德的限制。
个人募捐属违法行为
但个人募捐是违法的,个人求助和个人募捐的区分主要看是否是为了救助本人或者近亲属在网络上发布求助信息。如果是为了救助本人及近亲属以外的他人在网络上发起的个人募捐,属于非法募捐,则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无论是不是公众人物,只要以个人名义发起募捐,都属于违法行为。
按照《慈善法》,如果“小铜人”公司进行了募捐,很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慈善法》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开展公开募捐的,将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募捐活动。对违法募捐的财产,责令退还捐赠人;难以退还的,由民政部门予以收缴,转给其他慈善组织用于慈善目的。此外,有关组织或者个人还可能面临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