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评|不应站在道德制高点审视比亚迪撞车事件

(2016-03-23 19:56:22)
标签:

杂谈

对于开车的人来说,最近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路权”。

大家先了解下这两个字的意思:路权,可分通行权、先行权、占有权等。通行权是指交通参与者根据交通法规之规定,在道路某一空间范围内进行交通活动的权利。例如:机动车在机动车道行驶,即在机动车道这一范围内享有通行的权利,非机动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都享有各自的权利,其他交通参与者不得侵犯,否则就是侵权行为。路权原则在交通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处理交通事故时,违章一方往往承担主要甚至全部责任。

前不久,一则“比亚迪唐将大众朗逸撞出30米远”的新闻火爆网络。事情发生在3月5日下班途中,比亚迪唐行车记录仪视频显示,经东莞中堂大桥时,一辆大众朗逸轿车在尝试向右超车的过程中多次压实线强行变道,最终被愤怒的比亚迪唐顶撞失控发生侧翻。随后,记者采访当事比亚迪车主,其表示:“车主称已撞过6台车,均无责任。”此语一出,更是将舆论推向了热点。于是,公众们在网络上纷纷讨论此事件中究竟谁对谁错。 

态度

很多网友质疑比亚迪唐 车主是否存在蓄意撞击,从行车记录仪拍摄的画面看,当朗逸压实线强行变道时,比亚迪唐没有减速迹象。由此,部分网友认为比亚迪车主缺乏道德,如果车内坐着老人和小孩,很有可能威胁其人身安全。当然,还有一部分网友则认为比亚迪车主做的对,毕竟朗逸压线违规在先。

法律和道德的适应性问题再次引发公众讨论。笔者认为,此事件中不应单纯的以法律或道德来审视谁对谁错,法律和道德在约束上更应是相互适应,而非分崩离析。法律守护着社会最基本的底线,而非最高标准。作为公民,遵纪守法是理所当然的,而不是谁从来不违法,谁就应该成为受表彰的对象。而道德约束,往往走在法律之前,尤其在欧美国家,更多的将信仰作为道德约束的诠释。比如外遇,这并不违背当前法律,那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会认为外遇是不对的呢?因为它违背了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与我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美德是违背的。

http://p3.pstatp.com/large/3270009f291c5c02b94

从法理上看,比亚迪车主做的并没有错,相反被撞的朗逸车主需要承担全责。从道德层面看,比亚迪车主应该适当减速以避免发生碰撞。跳出这件事的本身,如果比亚迪车主当时没有反应过来减速,而朗逸又是恶意强行变道,那么谁来看护大家嘴里的安全和道德呢?

大家理应明白,如果被撞的车主足够尊重自己的生命,就不会违反交通规则。虽然比亚迪车主难逃“以暴制暴”的嫌疑,但对于连自己生命都不尊重的司机来说,别人不应承担尊重他生命的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