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腊八祝福,这一篇足够了

(2016-01-17 14:14:04)
标签:

杂谈

       腊八节 - 节日释义

  “腊”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腊八节因腊日而来,是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日期为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photocdn_sohu_com/6591482d832f66c6d096494938f108b6.jpg

  腊八节 - 历史起源

  《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风俗通》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人猎之用于祭祀,用之当时。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photocdn_sohu_com/2d0e9bbcf45ef45fc0d3e0f322a616d1.jpg

  腊八节 - 节日饮食

  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在中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仍保留此习俗,中国南方地区已偏少,台湾等地则几乎没有。

  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中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蒜

  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

  泡腊八蒜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photocdn_sohu_com/170277a55e7f5b31596e4f62bad26e29.jpg

  腊八节 - 温馨祝福

  雪花飞舞寒弥漫,温馨提示暖意赞。

  腊八时节遥相问,祝福送到您身边。

  愿你畅饮幸福粥,好运永在身边转。

  祈福一生多安康,驱寒体健无病患。

  祝您及家人阖家安康,腊八节快乐!欢迎关注我的新浪微博 @唐旋看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