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小英雄沦为阶下囚,荣耀背后反应何等教育缺失

标签:
雷楚年抗震英雄教育文化育儿 |
分类: 新闻评论 |
看到这则新闻,笔者第一反应是震惊;一个孩子和诈骗、伪造印章等罪名放在一起,多少感觉有些不太可能。镇定之后仔细想来,笔者为之感到惋惜。昔日的“小英雄”不顾个人安危,先后从废墟中营救出七位同学;当日的凛然正气在现实的拷问中显得有些脆弱无力。
“我能安排进重点中学”、“帮人打点当空姐“·······诸如此类的诈骗事实充斥着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孩子的纯真和老陈的关系打点放在一起,笔者感到一阵无奈,不禁要问:是谁害了这孩子?
为什么会成为众人眼中的英雄?
面对当下时局,很多人都会感叹:国家发达了,人民有钱了但人情疏远了。我们经常在”扶不扶“、”帮不帮“等问题上犹豫不决甚至敬而远之。高楼大厦的繁华掩饰不住人间冷暖的变迁,而雷楚年在面对生命被摧残之际挺身而出,于废墟救出七位同学。该义举与社会背景形成鲜明反差,一个孩子摇身一变成为众人口中乃至当局政府称颂的英雄。
对于助人为乐的精神,笔者认为应该给予褒奖并广泛宣扬,毕竟我们的社会渴求正义、正能量的回归;然而褒奖并不等于给予过度的”神化“,从而使雷楚年进入名人效应,在无形中给予他一些不必要的”便利“和”特权“,不论如何,无法改变他是学生和孩子的身份。
是谁为雷楚年的犯罪提供了可能?
”关系“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毫不夸张的说”关系“似乎成了中国人骨子里倾崇的文化。去医院看病需要找熟人,上个学校找熟人甚至我们吃饭都喜欢去熟人的餐馆。不难想象,当有一天身边冒出一个名人,而恰好自己又需要帮助时,”找熟人“又成了内心潜在的驱动能力。
另一方面雷楚年的嘉奖宣传上到中央媒体,下到地方区域型媒体都曾予以了高度关注,名人效应已经将他包装成无所不能的公众人物。当需求来临时,是否成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呢?
所以被害人们在大肆”讨伐“当年的小英雄时,是否也该考虑下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呢?
犯罪行为反映教育缺失
救人的义举应该发扬,但不能成为雷楚年不用受教育的开端。笔者问一句,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金钱、精神还是所谓的美好未来?这不仅是我们个人对教育的价值观,更是当下社会对教育的态度及价值观。
一个孩子面对如此严重的犯罪行为竟然显得有些理所当然、顺手牵羊;他是否意识到了自身正在犯罪?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长是否真正履行了理所应当的教育义务?
教育,不是为了考高分进名校,不是为了使自己腰缠万贯、众人敬仰。接受教育过后,也许我们依然一无所有,但不同的是它为我们的个人乃至家庭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可能。有人说多一所学校就能少一所监狱,对于一比一的数字笔者不敢肯定,但清楚的是多一所负责的学校就能给一个区域的孩子扫除无知。
雷楚年仅仅是一个个案,但从这个案中他的家庭、我们的社会应该反思。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富贵及荣耀,我们谦卑和平常些;在面对他人的帮助,我们更真诚和纯粹些。在物质的世界中依然保守中华民族历来传承的美德,笔者想就不会再有更多的雷楚年了吧。
http://n0.itc.cn/img8/wb/smccloud/2014/11/04/14150872687777139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