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董官村
2024-01-28 16:59:20
腾冲市区西北约4公里的董官村,曾经是南方丝绸之路永昌道上内地通往缅北、印度的必经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清末民初商贾繁荣昌盛的古村,古宅院、古宗祠、古大门等鳞次栉比,蕴含悠久的商贾文化、抗战文化、侨商文化和马帮文化。其传统建筑群落集中、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浓烈明清建筑特色。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董氏祖董救随沐英西征至腾冲,受封武信户侯。西征军“分地防守”,董救部开屯戍守,并将家眷从南京迁入腾冲。明朝末年,董氏六世祖祥叔公迁村于马鞍山脚,逐渐形成了至今600余年的董官村。
在董官村的村口处,屹立着一座四贞坊,高大的门楼上有光绪帝题的四个大字“高节林立”,由云南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癸卯年科乡试解元周钟岳所书,门楼两侧有石刻对联:“苦志励卷施三世四人称节孝;芳徽扬绰楔一家千古树仪型”。这座牌楼,见证了村落变迁,历经岁月更迭,不仅是董官村的门面,也是董官村的防御堡垒。
洗衣亭
董家大院
董官村西董建筑群现存建筑四栋,分别为董友莲(三老爷)、董友菊(五老爷)、董南轩(六老爷)及其他院落,建筑结构均为穿斗式木构梁架,用材为本地楸木、青石、火山石等,用料考究、做工精良。
村庄
祠堂
晒油茶籽
腾冲董官村
腾冲市区西北约4公里的董官村,曾经是南方丝绸之路永昌道上内地通往缅北、印度的必经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清末民初商贾繁荣昌盛的古村,古宅院、古宗祠、古大门等鳞次栉比,蕴含悠久的商贾文化、抗战文化、侨商文化和马帮文化。其传统建筑群落集中、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浓烈明清建筑特色。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董氏祖董救随沐英西征至腾冲,受封武信户侯。西征军“分地防守”,董救部开屯戍守,并将家眷从南京迁入腾冲。明朝末年,董氏六世祖祥叔公迁村于马鞍山脚,逐渐形成了至今600余年的董官村。
在董官村的村口处,屹立着一座四贞坊,高大的门楼上有光绪帝题的四个大字“高节林立”,由云南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癸卯年科乡试解元周钟岳所书,门楼两侧有石刻对联:“苦志励卷施三世四人称节孝;芳徽扬绰楔一家千古树仪型”。这座牌楼,见证了村落变迁,历经岁月更迭,不仅是董官村的门面,也是董官村的防御堡垒。
董家大院
董官村西董建筑群现存建筑四栋,分别为董友莲(三老爷)、董友菊(五老爷)、董南轩(六老爷)及其他院落,建筑结构均为穿斗式木构梁架,用材为本地楸木、青石、火山石等,用料考究、做工精良。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