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

2023-04-01 14:02:54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春,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等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 

      唐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草堂的大部分被时任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小妾(浣花夫人)任氏族据为私宅。 

      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处”,使之得以保存。

      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

      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入川,草堂毁于兵火。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朝均对成都草堂进行了重建和修缮。 清光绪十二年(1866年),为纪念唐代成都冀国夫人,在花径红墙的中部修建浣花祠。

      民国后期,地方军阀混战,草堂成为军队马厩和伤病者医疗的病院,这段时期对杜甫草堂的破坏很大,祠宇门窗、亭台水榭均被拆毁,所悬挂楹联匾额损失殆尽,多被官兵取下当柴禾烧了;工部祠内的杜甫塑像遭到风吹雨淋,不得已,草堂寺的僧人给雕像戴上斗笠。 

     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

     1955年,杜甫草堂成立杜甫纪念馆。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前一篇: 武侯祠 后一篇:金沙遗址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