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3-11-17 14:46:50)

《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文以分离焦虑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了搜索,发现有185篇与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相关的研究,经过阅读整理,现综述如下:

一、    国内研究动态

1.        国内对幼儿分离焦虑的定义

学术界对幼儿分离焦虑的界定至今仍众说纷纭,分离焦虑与其他许多概念,如分离性焦虑、离别焦虑、分离不安等存在相似之处。研究者由于研究目的、方向的不同,在选用分离焦虑的概念时侧重点也不同。

国内,主要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进行诊断:儿童分离焦虑是儿童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和不安。 [[1]]我国学者陈鹤琴认为,分离焦虑是个体因不能达到目标而使自尊心受损时,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而又带有恐惧的负性复合情绪。还有一些学者把分离焦虑作为一种异常行为,探讨其分布特征、产生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如何有效地帮助儿童克服不合时宜的焦虑情绪等问题。一线教师方佩英认为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抚养者之间分离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新入园幼儿的哭闹现象是幼儿分离焦虑出现的一种信号,是幼儿对所依恋的人和环境消失的敏感性反应。

2.国内对幼儿分离焦虑成因的研究

2—3岁的孩子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一般都未经历过集体生活,当他们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或亲人,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幼儿园集体环境中生活,往往会产生分离焦虑。国内外针对婴幼儿分离焦虑产生原因的研究有很多,分析角度各有不同。

国内关于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多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例如李晓利从幼儿自身方面、家长方面、教师方面及幼儿园方面等四个角度来分析原因,李槐清(2011)从主客观的角度分析了成因,他认为从主观上看幼儿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应付情境的能力不高、和抚养者即时分离的情境是主观原因,而生活环境的变化,教师的态度、家庭教育的态度是客观原因。史文敬从环境、心理、生理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朱立新(2001)指出,亲子分离焦虑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不安全感、害怕感的反映。母亲的离去一方面加剧了幼儿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使幼儿产生倒退,认为不在眼前的东西就不存在了。史文秀(2011)的观点比较新颖,她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野下分析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原因,是因为幼儿某些需要的严重失衡与突然缺失。

3.国内关于幼儿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矫正措施研究

当环境改变时,儿童出现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一旦焦虑时间过于持久,就会对儿童的身心造成重大影响,甚至伤害儿童的生理功能。所以,分离焦虑障碍的矫正研究是分离焦虑研究的重要内容。

不少学者对儿童分离焦虑障碍的矫正从教育的视角提出了很多措施。如祁海芹(2003)认为要使幼儿愿意上幼儿园,家长和教师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家长和教师应明确各自的作用。阮能(2003)则认为梯度入园能够帮助幼儿缓解入园焦虑。赵宜君(2009)则对家园配合、入园方式、教师主导作用及家庭教育提出了教育建议;李岩(2011)研究表明根据“同质原则”设计的音乐治疗活动能够有效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

在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实践研究中,作为一线的幼儿园教师从自身实践出发,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措施。王红梅认为培养良好的午休习惯对帮助幼儿尽快度过分离焦虑期很重要。赵怡芳、汤燕辉(2009)等则结合案例对缓解分离焦虑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方法。黄真猛(2007)认为分离性焦虑是入园适应性的重要方面,教师应该重视幼儿分离性焦虑的预防及矫正。创设和谐环境和有趣的游戏会缓解分离焦虑。王静(2003)认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对幼儿分别采用心理疏导法、分散注意法、精神鼓励法、家长配合法等进行疏导。       

二、    国外研究动态

1.        国外对幼儿分离焦虑的定义

分离焦虑是焦虑的一种,根据《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的界定,分离性焦虑障碍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或与其家庭分离时过度焦虑和发展性不适。婴幼儿的分离焦虑障碍指孩子与依恋对象(通常是父母)分离时,孩子因过度担忧对象和自己的安全,过度害怕分离及与对象再也不能相聚而表现出的过度焦虑行为。

鲍尔毕的习性学依恋理论认为:一个儿童与其母亲之间的联结一旦形成后,即使与母亲分离,联结也继续存在。婴儿与母亲分离后,会产生分离焦虑。凯根等(1978)认为,分离焦虑指的是个体与重要其他人分离时所产生的适当的忧伤,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正常反应。(Eisen, eta,l 2001)认为患分离焦虑的个体一般会表现出与分离有关的过度焦虑、抑郁和一些受焦虑影响的不安行为,哭泣、身体不适、逃避行为及采取获得安全的行为等主要症状。

根据国内外的相关规定和有关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幼儿分离焦虑:幼儿分离焦虑是焦虑的一种,是一种情绪障碍,是一种负性情绪,在新入园儿童中普遍存在。分离焦虑会导致新入园儿童情绪和行为的改变。

2.        国外对幼儿入园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研究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幼儿产生分离的原因:习性学理论认为,分离焦虑是相对复杂的情感反应,其中包括了对不熟悉事物的一般性恐惧焦虑。认知发展学理论认为,分离焦虑是幼儿知觉和认知发展的自然产物。以皮亚杰的理论为基础,也有学者提出,分离焦虑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倒退现象。

鲍尔毕将分离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家庭环境中几分钟或几小时的短暂分离。在这种分离过程中,儿童形成一种期望系统,一旦儿童与母亲重逢,就恢复正常的依恋状态。另一种是持续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的被迫分离,在分离期间,儿童可能在陌生的环境中由一个不熟悉的人照看着。婴儿与母亲分离后,会产生分离焦虑。阿巴诺(2003)研究表明,儿童的气质也是影响分离焦虑水平的重要特征。抑制性气质的儿童一般会对陌生情境做出消极反应(如愤怒、害羞、恐惧),入学后会变得更加怯生和内向,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分离焦虑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还与与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变化有关。凯根认为,表象、比较和推理是婴儿产生分离焦虑的重要认知因素。人们还从环境与遗传角度来探讨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如feigon等的研究发现遗传对女孩的分离焦虑影响比男孩大;topolski等发现婴幼儿分离焦虑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共同环境因素对分离焦虑的形成影响也不大。肯德勒(kendl,1992)通过研究发现焦虑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尽管它不是特别显著。胡赫(2009)等人发现,儿童的分离焦虑症状与母亲的焦虑心境、焦虑障碍存在显著相关。

儿童产生焦虑的原因非常复杂,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综合各家观点,儿童产生分离焦虑障碍的原因与儿童自身、环境、他人都密切相关。可以将儿童分离焦虑障碍的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幼儿自身角度看,主要是幼儿的气质类型、焦虑性人格,遗传基因;第二,分离性焦虑是环境转换时幼儿对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害怕感,也包括社会环境恐怖事件的影响;第三,婴幼儿与养育者形成的依恋类型是儿童产生分离焦虑障碍的主要原因。

3.        国外关于幼儿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矫正措施研究

早在1932年,瓦西布恩(Washburn),就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记录了从18个月到4.5岁儿童每天入园头15分钟的社会行为。随后,吉尔席而德和范特(Jersild and Fite,1939),海尼克(Heinicke,1956),雷耶(Raph,1968)等人也在这方面做了些工作。总的看来,这个阶段的研究都证明入园初期儿童的行为变化较大,入园经验对“积极”的个性特征的发展有帮助等。

儿童的遗传特性影响其分离焦虑的产生。萨赫等(2001)采用的母亲标准性创伤量表(DSM-III-R)对2043对3至18岁的双生子,及348对非双生子同胞的分离焦虑障碍进行评估,发现遗传影响了分离焦虑障碍的家族传承,影响率为47%。凯根认为,表象、比较和推理是婴儿产生分离焦虑的重要认知因素。婴儿在20个月以后,分离焦虑的强度会逐渐减弱,对同伴表现出亲近的倾向。

家庭环境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在儿童情绪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养育行为影响着儿童的分离焦虑。伍德(2003,2006)研究了父母的侵扰行为和儿童分离焦虑之间的关系。发现父母的侵扰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儿童的分离焦虑,分离焦虑又会提到儿童的依赖行为。杰弗瑞(2007)研究了父母侵扰儿童分离焦虑及对学校照顾者的依赖之间的关系,基于依恋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父母侵扰和儿童的分离焦虑密切,与学校照顾者的依赖关系呈显著相关[[2]]。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估引起的,可以简单表示为“情境→评估→情绪”的理论,在幼儿入园前……让幼儿慢慢产生去幼儿园的路线表象以及有关幼儿园的表象,对幼儿园产生一种良好的评估,有利于幼儿入园时良好的情绪的发生。幼儿园的园长和老师不断尝试采取新的措施,主要包括:①预入园制度②新入园和升班分开进行制度③家访制度④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⑤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⑥弹性入园制度。

三、综上所述

分离焦虑是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从教育认知角度、有从医学矫正的角度、有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还有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来研究分离焦虑的内涵、成因、矫正的措施等内容。本研究将着眼于新入园的幼儿,新入园的幼儿既有分离焦虑的一般特征,还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1.本研究“分离焦虑”的定义

参考文献中关于焦虑和分离焦虑的相关描述,可见分离焦虑是焦虑的一种,婴儿 7 到 24 个月时是分离焦虑表现最明显的时期[7]。婴儿期以后,儿童的分离焦虑渐趋减弱。但对 3 岁和 3.5 岁儿童分离焦虑临床、亚临床或非临床水平的纵贯研究表明,这期间多数分离焦虑的诊断都不稳定,很多孩子转向了亚临床或非临床状态。多数孩子在学前期经历了个别的分离焦虑症状,但稍大一点后,症状就缓和了许多。新入园的幼儿由于处于从家庭到幼儿园的适应、过渡阶段,有着较严重的分离焦虑。

结合本研究的对象及研究的实际情况,本研究的“分离焦虑”是指3岁左右的幼儿第一次与抚养者分离,离开熟悉的环境,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时表现出来的紧张、烦躁、易哭闹等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大声喊叫、不停踢打、哭闹不止、不正常进餐、独立孤坐、念叨回家及不正常午睡等等。

2.研究意义及方向

笔者曾在幼儿园小班实习过一段时间,幼儿在新学期开学之初,焦虑情绪比较严重,如何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安抚幼儿的情绪、促使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便成为这一时期笔者设计教学活动涉及的主要内容。幼儿园在新生入园前后都会采取的一些相关措施来缓解了小班新生的分离焦虑,使幼儿园的工作得以比较顺利的开展。然而,有没有更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幼儿缓解分离焦虑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这是我想探究的,更是幼儿园教育实践需要的。

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既与焦虑和分离焦虑相联系,又具有其年龄段的特点。本研究将以新入园幼儿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关于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措施以及教师个人采取策略。以往的分离焦虑影响因素的分析基本上都是从间接的、长期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缺乏直接的、即时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一线教师关于分离焦虑观察记录虽然详尽,但是理论提升仍显不足。教师实现从“看”到“观察”的转变,也便实现了从普通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笔者将从理论结合实践的角度进一步研究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现象及策略。

参考文献:

[1]bowlhyj.attachmentandloss:sepamtion.london:hogarth press,1973.

[2] 史文秀.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野下的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及其缓解.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12(4):61-63.

[3]傅媛蕾,李倩.对新入园儿童分离焦虑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09,(3):190.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6.

[5]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黄真猛.幼儿入园焦虑的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7]傅媛蕾,李倩.对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09,(3):190.

[8]罗增让.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

[9]祁海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矫治[j].教育科学,2003,(12):56-57.

[10]王静,宋莹莹.幼儿入园分离性焦虑反应的表现与干预[j].河南职工学院学报,2003,15(1).

[11]阮能. 对托班幼儿入园焦虑与适应性问题的对策思考[j].实践与探索,2006,(7、8):20-21.

[12]Myquel, M. From separation anxiety to dependence. Psychologie Medicale, 1989, 21( 9) :1287- 1289

[13]Feigon, S. A. et al.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symptoms and their moderation by age and sex. Behavior Genetics,2001, 31( 5) : 403- 411

[14]Topolski, T. D. et al.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child reports of manifest anxiety and symptoms of separation anxiety and overanxious disorders: A community- based twin study.Behavior Genetics, 1997, 27( 1) : 15- 28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6.

 

[2] Jeffrey J Wood (2007).Dependency on elenm entary school caregivers The Role of Parental In trusiveness and Children’s Separation Anixiety, psychology in the Shools, Vol 44(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