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影响紫砂壶颜色的因素分析

标签:
转载 |
分类: 紫砂鉴赏 |
曾有一壶友问,说他在使用紫砂壶的过程中,不慎把壶盖磕破了一个口子,发现壶口被磕处的泥料颜色,与外观颜色怎么不一样?
确实,发现这样的事情,就开始怀疑这个壶的真假,担心自己买到的是化工泥料做成的壶,或是表面喷了浆。这是很多壶友内心的疑惑。按理说,壶的里面和表面的颜色应该是一样的才对?很多壶友都有这样的认识。
目前,紫砂市场上泥料参差不齐,以次充好不在少数,难道是泥料有问题?
其实,紫砂壶的颜色除了受泥料的影响外,与烧制、使用等过程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烧制过程
一把紫砂壶从选泥到制作再到进窑烧,每一步制作过程都是特别复杂,而且对各方面的技艺都要求极高。
尤其在烧制这一步,影响因素之多,要求条件之高,无不影响着一把紫砂壶是否能制作成功,以及紫砂壶最后的面貌。
紫砂壶烧制的温度一般在1050-1200以上,烧制之前,紫砂艺人会先根据紫砂壶原料的颗粒粗细程度来定一个烧制的上下限温度,烧制时就必须把温度严格控制在这个范围内,还要遵循事先制定的温度曲线。
壶体烧造过程,往往可达到以下几个阶段:
1、熟。
坯体表面与内层一致化,敲击过程会发出沉闷声,虽已经产生,微度成熟,但壁体吸水率过强,吸附性过强,易产生吸附效应,也就是俗称的“吐黑”现象。
2、“吐黑”现象。
此外,烧制好的紫砂壶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吐黑”的现象,也会影响到壶颜色。
紫砂壶之所以被称为“泡茶圣器”,就是因为紫砂高温烧制后,会形成独有的双气孔结构,这种双气孔结构让紫砂壶透气性良好,保温性能好。
但是也会在泡茶的过程中使茶垢残留在肉眼看不见的孔隙中,茶中含有铁离子,久而久之,这些铁离子就会在孔隙中沉淀,形成“吐黑”。
吐黑的均匀有否与使用者的养壶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养不好的就会形成局部吐黑,或者造成壶表里的颜色不一样。
3、结晶。
器体表面与内壁颜色产生变化,表面在制作过程当中,由于受力面较为广大,面体紧压,与内壁体密致度有较大区别,原矿土便会表里颜色不一的情况。
二、高度结晶
在烧造过程当中,产品已完全结晶,敲击声较为清脆,有余音,在这个阶段温控点较难掌握。
泥料烧造温度过火,表质上有砂颗粒隆起突暴,或气泡状突凸。
紫砂壶烧制有欠火、完全结晶、过火等现象出现,泥料色泽内外差异便是其中一个方面。
如上述图中所示,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壶表和壶内的受面度和密度有较大的区别,就会出现受热软化不匀的情况。紫砂壶颜色内外不一致,或者色泽不匀,并不是泥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不能证明其就是化工壶。
但是,有一种情况要注意,有的壶友为了贪图便宜买几十元的喷浆紫砂壶,外面是红色,里面是黑色的情况就必须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