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框中
(2014-03-29 06:27:39)
标签:
盲人思想有一天过多明灯休闲 |
分类: 右眼看地 |
行走于框中
总喜欢把自己比作一只纸船在大海上漂荡,很平凡,唯有船上那一盏明灯为自己打亮前方的路,于是我开怀地笑了。但渐渐的发觉,终究要有一天,这盏灯不再为自己点明前方的路,熄灭了,无法永远陪伴我走完旅程之时,我变得无所依,我变得无所从容地只能在黑暗中等待、寻找自我,就像失去了双眼的盲人,又怎能自由的前行?
大海,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我,它告诉我很多很多的东西,让我变得含蓄,变得优雅,变得更加爱平静,而又不失激奋。于是,面对大海,我在不住地汲取养分,希望有一天,我会在自己的路上飞翔。但汲取的过多,终究要沉没的时候,才发现大海所带来的有时候就是一种固守的思想,在自己的路上,又何以去开拓呢?也许大海让我与一个本质的自己渐行渐远了。
身处此境也许无法摆脱,暴风雨也许是最凶猛的,它让这海变得富有变化。想激进的追随,却发现那是如此的凶险。想安于现状,却又无以维持。一阵暴雨浇灭了明灯,堆起了千层浪,打翻了纸船。海水里无助地漂荡,当暴风雨雨过后,若我存在一丝坚持,看到的不又是明媚的阳光吗?
李白,一个游走于世间的侠客。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世道不容他,那又何苦,苦苦地一再追逐呢?“手可摘星辰”在天边呼唤,让自己觉醒,让自己融入这样一个家庭,让星辉作衣,让芳草铺垫,纵横之间
“学于师,从于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最终才能笃行之。也许学师之道的真谛,就在于让自己身处厄境变的更加真亮。孔子,总是以“仁”而著称于世,而“仁”就好像是人的第一准规。若“不仁”又何以谈“道”与“德”,。于是孔子从师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渐而明喻世故,而以其“圣”广传天下。我们应叹他的“行之方正”,他的“仁爱、博爱”之理,师能让我们明白那些行人的基本准则,看到什么事“勿做之,什么事”必做之”,于是云:“师道,得之始也!”
“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许在这个社会,这样的人已屡不见鲜。面对社会,总是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物相接,而接受一种挑战,多重险境与压力往往会更加使得举步艰难。这就像关在笼子中的猴子,一旦打开笼子,它也未必有勇气触足于笼外的世界。人们不住地苛求能给自己以自由,为何不去想想那束缚在面前的“笼”!也许这笼是打开的,社会会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机遇,告诉你准则,但决策权却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身处于世,渐渐的让我明白该为自己上把锁,并非是为了与世隔绝,而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其中。行走于框中,字里行间之处,为何不让这船在海里中扬帆起航呢?行走于框中,终究归一点,为何不随其流而与世推移呢?行走于框中,看到了框外,我已有了自己的自由。
Changwunian
201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