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代币制——行为习惯的塑造与矫正方法

(2013-11-12 12:51:16)
分类: 教育天地

 

    上次家长会结束后,于彤佳晨的爸爸跟我交流了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我向他推荐了代币制的教育方法,前几天去他家家访,看到他已经将代币制的方法,根据孩子的情况量化成了具体的要求,效果还不错。所以我今天将有关代币制的教育方法跟大家交流,希望对各位家长有所帮助。

    定义:当儿童表现出良好行为时,即可获得相应的代币;若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即被扣除相应的代币;儿童用手中的代币可换取自己所希望的奖励。通过应用代币来帮助儿童建立良好行为、消除不良行为的方法被称为代币制。

    孩子在成长中需要习得各种良好行为,来适应环境的要求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他在面临特定情境时,良好行为的表现有时在次数或程度上不够或者不太符合某种要求。对此,从行为干预的角度考虑,可以运用提高行为发生率的技术予以解决。

    运用那些令人喜欢或使人产生愉快体验的刺激物(包括事物、事件、情境)是提高行为发生率技术的共同特点。这样的刺激物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化性质,运用它们是为了使良好的行为得到强化。

    代币制是提高行为发生率的一种技术。运用代币并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可以对符合要求的目标行为的表现进行肯定和奖励。代币可能是筹码、票券、记分卡、粘贴纸等,它们起着表征性作用。因此代币制这一行为干预方法又叫表征性奖励制。

    代币制的实质是一种刻意安排的奖励系统。只要行为者表现出预期的目标行为,他就可以按规定获得相应代币的奖励,并根据个人的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按特定的交换系统换取强化刺激物。

理论基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代币制里,代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的价值隐藏在它所能换取的奖赏物里。

条件:

(1)儿童4、5岁以上

(2)儿童有一定耐性,可等待

(3)行为与代币比值合理,代币与奖赏比值合理

(4)按时兑现奖赏

(5)奖赏有强化作用

应用范围:增强已有的良好行为,抑制存在的不良行为

实施步骤及其注意事项:

(1)确立目标行为

    在确定目标行为(即孩子需要改善的不良行为或新习得的行为)时,我们需要和孩子进行沟通,获取孩子对行为问题的认可,也要了解作为孩子自己的感受。

    我们在帮助孩子改善问题行为的时候,应该避免把问题和孩子本身化作等号,即“问题是问题,人不是问题”。假设你告诉孩子“你就是一个没有时间观念的人”,这样的表达作为孩子听到的是什么?首先是指责,同时在孩子的意识中也会把自己与“没有时间观念”是合并在一起的,成为他无法摆脱的一部分,如同他生命的个体就是一个没有时间观念的个体,在那个时候作为孩子怎么会有力气解决,改善关于时间分配的问题呢,我们需要最终用孩子自己内在的力量去解决他所遇及的事情,我们所能做的是与他同行,问题的解决还是需要孩子自己来面对的。

    同时行为问题体会最为真切的是孩子,我们是否在平时的过程中忽略了孩子自己的体验,他对问题的态度是什么?他是否也想摆脱问题的困扰,他是否真的对问题受够了呢?那么我们在听取孩子对问题的态度之后,有所了解,那么当分享彼此的观点、态度之后,我们与孩子一起努力,尝试解决问题的力量是否也在强大呢,答案不言而喻。

(2)向孩子讲解:什么是代币制?

    这里对于“代币制”的讲解可以是比较通俗的,很多的家长在以往的家庭教养中有所应用,但部分家长一直关注的是物质、经济奖励,比如“如果你考试一百分,奖励你一百块钱”“如果你考试好,奖励你多么高档的玩具”等等,这种物质层面的诱因,在心理学上称为“外在动机”。用外在的诱因来刺激孩子的动机,虽然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外在的动机仍是外在的动机,当有一天外在的诱因没有吸引力了,孩子的学习动机就会消失。也就是说,虽然考试考一百分就可以得到一百元,但孩子一年一年的长大,一百元的诱因是不是也会跟着涨价?下次变成二百、三百?等到有一天,涨到孩子不满意了,又要换成什么型式呢?所以在使用代币制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少用物质或者金钱奖励。

(3)将行为规则告诉孩子

(4)确定代币

    这里可以是标识、数字等符号化的记录形式,比如某种行为对应一种标识,那么不同的标识要根据不同程度的目标行为有量的区分。

建议家长在制定表格时,可以把表格绘制在较大篇幅的纸张上,贴在孩子容易看到的醒目位置,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孩子提供一定的可视的目标,成为目标行为的督促与规范指导;另一方面,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孩子即将取得成功的时候失去动力,失去信心,最终选择放弃努力,这是非常可惜的,把表格放置醒目位置,在累计一定的时间、一定量的奖励后,孩子面对之前的努力有直观可见的具体的认识,可以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增强内在动力,帮助他们提高达成目标行为的自信心。

(5)确定目标行为与代币之间的比值

    目标行为在开始阶段一定要具体,而且能够施行,从简单到较高要求过渡制定,可以分条列举一至三条,切记多,杂,那么行为与代币之间的比值也成正比,即简单的获得小的奖励,较高的行为获得高的奖励,那么这些奖励可以是累计的,比如以完成作业换取游戏时间为例:

回家先写作业奖励,一颗星

不要督促完成作业,两颗星

一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三颗星

在孩子一周累计5颗星可以换取一个小时后的游戏时间,在获得8颗星的时候可以获得2小时,10颗星获得周末两次,两个小时的游戏时间。 

(6)确定奖赏(物品或活动)

    奖励的内容要与孩子进行沟通,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

    有时候我们在进行家庭教养的过程中如果能再向前走一小步,会有不同的收获,比如孩子的兴趣点是玩电脑,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玩电脑耽误学习,同时玩电脑没有自控力,时间上把握不好,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利用完成一定量的行为规范后,进行累计奖励,一方面可以调控游戏的时间,一方面可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再比如零花钱,在生活中有一部分家长还是会采用这样的奖励,也是可以的,但是可以进一步完善,比如要求进行记账,对于花销、奖励进行登记,养成收支分配的意识,对于获得的零花钱要给予孩子一定程度的支配权,否则对于奖励在孩子看来仍是水中月、镜中花,不少家长可能会担心,如果孩子的钱支配不当怎么办,比如乱花钱买贵重的东西,那么我们可以与孩子商讨超过一定金额以上的花销要进行家庭商议,听取孩子支配的理由,这样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消费理念。这只是列举不同的奖励,重点在于是否是孩子的兴趣点,如果孩子不喜欢看书,你告诉他,你在积累一定量的奖励后,我给你买书,那么孩子的反应是如何呢?

(7)确定各种奖赏与代币之间的比值

(8)当儿童表现出某个目标行为时,立即给予或扣除儿童相应的代币

这里的扣除,惩罚称为“反应代价”,运用反应代价要注意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但是孩子可能因一再付出代价而被剥夺强化物,内心产生过多的挫折体验,进而对周围环境产生对立甚至对抗的情绪。

反应代价的运用有一个前提条件:

    孩子必须自己拥有一定量的强化物(奖励)可供剥夺。当孩子并不拥有一定量的强化物而家长又想运用反应代价时,可以作出某种安排。为其提供一定量的某种强化物。因此,反应代价与代币制结合使用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建议先用代币制实施两个星期,然后同时运用反应代价。

    对于反应代价,在操作时如果调整奖励与惩罚的顺利,会有不同程度的体验,较强的刺激体验,是获得奖励之后再惩罚,即在每周进行总结时,先将奖励分配好,再从其获得的奖励中重新拿回扣除的奖励,这样的惩罚体验较为强烈,家长可以酌情实施。

(9)确定代币交换奖赏的时间与地点:5-7岁,当日;8岁以上,隔日或周末

(10)时常更换奖赏

 附录几种表格样式,供于参考:

行为代币价值表、代币兑现选择表、行为代币价值(扣除)表

表1 行为代币价值表

  我的表现

获得代币

备注

不骂人、打人

蓝星

每天  时间  交换代币:

2颗蓝星换l颗黄星 3颗黄星换1颗绿星

5颗绿星换l颗红星 5颗红星换l朵红花

不损坏别人东西

黄星

不向家长发脾气

绿星

我选择的活动

所需代币 

备注

玩半小时电脑

l颗蓝星

先实施两个星期

     年    月    日~    月  

签名:   (儿子或女儿)  (家长)

做自己喜爱的小制作

1颗黄星

看半小时动画片

1颗绿星

周末可以踢球或玩公园

l颗红星

得到自己喜欢的一本书

l朵红花

 

表2—2 代币兑现选择表

表3 行为代币价值(扣除)表

  我的表现

获得代币(反之扣除)

备注

不骂人、打人

蓝星

交换代币。同表2。实施时间: 年 月 日~ 月 日

签名:   (儿子或女儿)  (家长)

不损坏别人东西

黄星

不向家长发脾气

绿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今日提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