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傣族传统民居特色

(2014-01-16 16:13:40)
标签:

营造

哲学

文化

艺术

设计

http://s5/mw690/0044Sfaqty6FPSQTLsUc4&690

http://s9/mw690/0044Sfaqty6FPSRdxjOb8&690

http://s13/mw690/0044Sfaqty6FPSRlHn66c&690

http://s1/mw690/0044Sfaqty6FPSRoyEU80&690

傣族民居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干栏式民居,主要是以西双版纳型和德宏瑞丽型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干栏式建筑;另一种是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另外德宏的芒市、盈江、梁河等地是与汉族建筑相似的平房。

 

干栏式民居

在滨水而居的河谷坝区,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多为方形,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居住层,堂屋、卧室各一间,外有开放的前廊和晒台,楼下架空。堂屋中设火塘,供日常饮食、待客。火塘常年火不灭。卧室为一大通间,在楼面上铺垫、挂帐,席地而卧,家中数代同室而寝,睡觉位置按长幼次序排列,长辈靠里,晚辈靠外。傣族一般不欢迎外人进入卧室。屋顶为歇山式,脊短,坡陡,下有披屋面(即偏厦),有重檐屋顶遮阳挡雨。一般没有窗户,墙及楼板多缝隙,可以通风,达到了室内阴凉的效果。

德宏瑞丽一带的竹楼由“干栏”和平房两部分组成,“干栏”是住房,平房是厨房。“干栏”多为长方形,下层架空,可堆放杂物。上层做横向分割,成一间堂屋和数间卧室。堂屋中设有火塘,一般用于烧茶,在一角设有佛龛。堂屋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屋顶为歇山式,脊长,坡面平缓,外墙开窗,有的还是落地窗,墙与屋顶之间有缝隙,这些都加强了室内空气的流通,达到了室内阴凉的效果。

民间传说,傣族的竹楼系建房始祖帕雅桑目底首先创建。这位建房始祖,最先是受到海芋叶、芭蕉叶可以挡雨的启示,用树叶建盖了一间平顶叶屋。但平顶叶屋根本挡不住雨,人们住在屋里照样遭受风吹雨淋。尔后,他又在猎狗坐地淋雨姿势的启发下,建盖了一种称为“杜玛些”的狗头窝棚,将平顶屋面改为偏厦。这种屋子可以避雨,但仍不能避风、避湿,大雨不时飘进屋内,屋内的地面上泥水横流,不便居住。帕雅桑目底决心重建一种又能遮雨,又能挡风,又可防湿的住房。他不断地建,不断地拆,但始终没想出一个好的建房方案。一个风雨交加的早晨,他突然发现有只金凤凰飞来落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低头垂尾,两翅微张,双脚立地,做出一副欲飞之势。帕雅桑目底在金凤凰的启示下,突然想出了建盖高脚竹楼的主意,按凤凰低头垂尾张翅之姿,建盖了“烘亨”竹楼。后来才演变为现在的竹楼。

如今,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还保留“干栏”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习惯称呼它为“竹楼”。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都要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外围随意搭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

 

掌房民居

在气候变化较大,平坝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区,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土掌房系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和杂物,牲畜单独建圈。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对防热保凉防寒保暖起到了独特的功效。土木夯实的平面屋顶厚达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顶上纳凉,秋收时又可在顶上翻晒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傣族家居特点

傣家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使有限的空间得到充分的使用,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劳动和生活需求。傣族民居平面布局多为横长方形,极少数为纵长方形,上下两层,底层架空,由几十根承重木柱搭建而成,四周无墙,二层仅有卧室、厨房等空间。底层高 1. 5 ~2. 3 米,立柱平面布局平行和垂直方向没有固定尺寸,间距一般为 1. 5 米左右,6 ~ 7 排,根据建筑用地大小可以随意增减立柱,获得合适的空间。传统的农耕社会,底层一般用来放置农具、饲养牲口,同时底层架空便于通风防潮和抵御洪涝、野兽的侵袭。楼梯是傣族民居一层空间和二层空间连接的桥梁,傣族民居通常只有一个单跑梯,是通向二层居住空间的唯一通道。楼梯的位置根据建筑的形制不同,位置也不相同,一般而言傣族民居楼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型楼梯,直接通向二层空间; 另一种是转折型楼梯,在一层和二层之间,有一个转折平台。

二层是居住空间,平面布局灵活多样,一般包括: 前廊、晒台、堂屋、卧室等空间。半开敞的前廊是一个过渡空间,三面无墙,有效丰富空间的虚实层次同时还是傣族人民生活劳动的重要空间。檐下一侧设有前廊座椅,前廊作为一个过渡空间通风避阳,很好地满足傣族人民日常吃饭、简单的生产劳动、堆放杂物和存储粮食等需求。晒台在傣语中称为“展”,与前廊相连,位于前廊的一侧,主要用来晾晒农作物、洗晒衣服、贮水等,面积一般为十平方米左右。晒台是傣族民居建筑空间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从建筑美学上讲其空间的虚无,衬托出建筑主体的秀美。

 

傣族民居传统

傣族民居中有家神柱、中柱、男柱和女柱。家神柱是傣族卧室房内的一根柱子,柱子端包有白布,白布中间放有芭蕉叶、甘蔗苗、蜡条和棉花条各两支,它被认为是房屋守护神居住的地方,同时,也是该户人家父系祖先居住的地方。中柱在客厅内,柱上贴有彩色纸条,并插有蜡条,此柱为家中老人临终时靠着穿衣服的地方,柱上东西不能触动或倚靠,更不能在上边挂东西,中柱的楼下部分,也不能拴牛马。男柱立在家神柱旁边,男柱门是家中男性成员进出卧室的地方,男主人的卧具就摆放在男柱下面。家中的妇性成员由女柱旁边的门进出卧室,家中财物由主妇保管,主妇一般有两个储存金钱衣物的竹箱,就放在女柱下。傣族以东为尊,以西为卑,所以房间中男柱在东、女柱在西。“傣族家庭在用餐时,男性面向门而坐,是上方;女性背向门而坐,是下方。”这些都反映了傣族过去男尊女卑的观念。傣族民居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干栏式民居,主要是以西双版纳型和德宏瑞丽型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干栏式建筑;另一种是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另外德宏的芒市、盈江、梁河等地是与汉族建筑相似的平房。 

 

延续营造学社历史

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开创营造哲学未来

 

“营造 哲 学”—— 度量天、地、人

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设计思考

 

以文化、艺术、设计为学术研究课题

以教育、培训、交流为思想引领方式

 

以教授、专家、顾问为核心服务团体

以设计、咨询、管理为项目服务方式

 

推广文化地产概念 拉动设计产业发展

 

——营造哲学馆——

 

http://s11/mw690/0044Sfaqty6FgVMG8Iiea&690

 

北京九川营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64330798  010-57108363/65

中国 北京 朝阳798国际艺术区 将台文化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