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S 王天顺】《小淘气尼古拉》电影鉴赏 ——规则
(2015-12-15 01:01:27)2014级财务管理专业
规则
引言
孩子是最单纯的,他们很少会隐藏自己的想法和动机,至少我们身边大多数的孩子是这样的,或者至少电影中的孩子们是这样的。就如同探索人类进化的进程要从研究胎儿的生长过程开始一样,孩子们的想法多多少少在成人中依然存在,只不过是打上了马赛克。感觉上面似乎说的跟这部电影没什么关系,其实我只是不想再说什么童年、成长、教育之类的话题了,我试着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部电影,似乎可以看出一些人的行为规则来(或许编剧并没有这么想……)。不过不重要,我想说的只是一些我从其中看出来的,我认为对的东西,仅为我的个人观点。
综述
规则
凡事有规则,是规则限制,引导着我们的生活。它就如一张巨大的网把人们限制在一片区域里,无法挣脱。这是人们普遍理解的规则,每一项规则都限制着大量的人,无数的一对多的集合才够成整个社会的规则。然而我想说的规则是作用于一个个体的,是多对一的关系,虽然最后的结果都是整个社会,但其本质有着极大的区别。前者是同一规则束缚着不同的人,是从宏观角度看规则的问题,二后者我想说的是从每个人的微观角度出发。我认为作用于同一个人、促使其完成各种活动的原因的集合,才是人做事的初衷,做出选择的规则,下面我将把其称之为“规则”。
《小淘气尼古拉》主体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面对各种问题的,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能更明确的显示出其做法的初衷,你涉及到我的利益了,或须虚化一下的来讲更全面一些,就是我所做的事唯一的终极目的就是我得让自己现在或者将来“舒服”(这里的舒服更多指的是心理上的),这不难从电影中人物的行为中发现。先拿电影的主线来讲,当乔辛跟大家诉说自己有了一个弟弟时,他说了类似这样的话:妈妈一直在他身边、我想要的是脚踏车而不是弟弟……等等,这样的语言都表明了他现在的状态,就是他现在并不舒服,至少他的心理可以用一个“烦”字来概括。他的生活平时是舒服、开心的,心情是舒畅的,有父母的娇惯,物质上、精神上都得到极大满足。但这个突如其来的弟弟打破了这一片的和谐,就如一根弹簧一头被拨动了一下,使其偏离了他的平衡位置,但不管最后经过多长的时间或者经过什么样的方式,其最终都要回到那个平衡点。而乔辛在其不“舒服”的时候就会努力地做一些什么去使自己回到那个舒服的平衡点。达到身心舒服这个目标的方式有很多,尼古拉采用的就是让导致自己“不舒服”的事、物消失,而乔辛的做法则是让自己去适应这个让自己不舒服的“事物”,从而改变自己“舒服”的平衡点,从而使自己达到身心舒服的状态。所以每个人“舒服”的标准、每个人的规则是都不一样的,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等等,在影片中这种自我调整的方式就是小孩子的成长。
现实中我们举两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处处为自己着想,他当然就会想尽各种办法使自己迫近那个原点,让自己心情舒畅。这种心情舒畅可以表现为自尊心得到满足、提高了生活质量;另一种人就是完全为别人着想,认为自己对别人的责任才是第一位的,顾忌家庭,心系国家。这种人在表面上看不符合“规则”,他们似乎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舒服而做出自己的行为的。但换个角度讲,不管其怎么为他人负责任,都是因为其本身觉得应该去负责任,如果不这么做他就会减少“舒服”度,从而偏离原点。
每个人的规则肯定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侧重的点或者方面,但相同的是,每个人都会以这个标准为平衡点来作为自己行为活动的起因及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