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2S 王天顺】《小淘气尼古拉》电影鉴赏 ——规则

(2015-12-15 01:01:27)

2014级财务管理专业  王天顺  学号:32014040214 

规则

                                                --观法国电影《小淘气尼古拉》

引言

孩子是最单纯的,他们很少会隐藏自己的想法和动机,至少我们身边大多数的孩子是这样的,或者至少电影中的孩子们是这样的。就如同探索人类进化的进程要从研究胎儿的生长过程开始一样,孩子们的想法多多少少在成人中依然存在,只不过是打上了马赛克。感觉上面似乎说的跟这部电影没什么关系,其实我只是不想再说什么童年、成长、教育之类的话题了,我试着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部电影,似乎可以看出一些人的行为规则来(或许编剧并没有这么想……)。不过不重要,我想说的只是一些我从其中看出来的,我认为对的东西,仅为我的个人观点。

综述

  《小淘气尼古拉》主线就是影片的主人公尼古拉对于自己是否有弟弟或者是最后的妹妹而做出的,与身边小伙伴们做出的一些举动。从小尼古拉被乔辛跟同学吓的害怕有个弟弟,到听完乔辛之后的话后又想有个弟弟,再到得知妈妈怀的是妹妹不是弟弟的失落、与妹妹在一起的开心。整个电影的情节在我们看来是小起小落,但如果把我们换位成影片中的尼古拉,那可就是大起大落了,而这原因就是孩子看待问题比较简单,以极少的信息就会完全改变他们的想法甚至是世界观,他们会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不假思索地去做,从而达到他们所认为的最佳结果,这样他们的内心也就不再考虑这件事了。整个影片都是以孩子的视角一点点铺开的,完全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让观众能以一个孩子最纯真的想法、思路去看这部电影。孩子们的思路明显是与大人们不同的,他们所顾忌的非常少、非常少,只要是自己开心了就够了。影片中的孩子们,不管是尼古拉还是乔辛或是其他的小伙伴,都是以自己的心情来引导自己的行为,感觉弟弟会触及到自己的利益,就想尽一切办法去“除去”那个会影响到自己的弟弟,认为没了弟弟之后自己就能舒舒服服地继续自己现在的生活了,不受其影响。影片中的孩子都是单纯的干着每一件事,来了影响自己生活或者心情的事或物,让自己在现在或者未来无法舒服的生活,那么就要去把我这件事“解决了”。这就是影片中孩子们的“规则”,各方面的信息和行为都指向最后的一个结果:让自己舒舒服服地。即使是那些帮助尼古拉的孩子们亚斯特、鲁夫等等,或是说出于热心或是其他的原因,深究其出发点也是基于他们认为就应该帮助尼古拉,别人都帮自己不帮说不过去,自己不帮他内心会不舒服。

规则

凡事有规则,是规则限制,引导着我们的生活。它就如一张巨大的网把人们限制在一片区域里,无法挣脱。这是人们普遍理解的规则,每一项规则都限制着大量的人,无数的一对多的集合才够成整个社会的规则。然而我想说的规则是作用于一个个体的,是多对一的关系,虽然最后的结果都是整个社会,但其本质有着极大的区别。前者是同一规则束缚着不同的人,是从宏观角度看规则的问题,二后者我想说的是从每个人的微观角度出发。我认为作用于同一个人、促使其完成各种活动的原因的集合,才是人做事的初衷,做出选择的规则,下面我将把其称之为“规则”。

《小淘气尼古拉》主体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面对各种问题的,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能更明确的显示出其做法的初衷,你涉及到我的利益了,或须虚化一下的来讲更全面一些,就是我所做的事唯一的终极目的就是我得让自己现在或者将来“舒服”(这里的舒服更多指的是心理上的),这不难从电影中人物的行为中发现。先拿电影的主线来讲,当乔辛跟大家诉说自己有了一个弟弟时,他说了类似这样的话:妈妈一直在他身边、我想要的是脚踏车而不是弟弟……等等,这样的语言都表明了他现在的状态,就是他现在并不舒服,至少他的心理可以用一个“烦”字来概括。他的生活平时是舒服、开心的,心情是舒畅的,有父母的娇惯,物质上、精神上都得到极大满足。但这个突如其来的弟弟打破了这一片的和谐,就如一根弹簧一头被拨动了一下,使其偏离了他的平衡位置,但不管最后经过多长的时间或者经过什么样的方式,其最终都要回到那个平衡点。而乔辛在其不“舒服”的时候就会努力地做一些什么去使自己回到那个舒服的平衡点。达到身心舒服这个目标的方式有很多,尼古拉采用的就是让导致自己“不舒服”的事、物消失,而乔辛的做法则是让自己去适应这个让自己不舒服的“事物”,从而改变自己“舒服”的平衡点,从而使自己达到身心舒服的状态。所以每个人“舒服”的标准、每个人的规则是都不一样的,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等等,在影片中这种自我调整的方式就是小孩子的成长。

 当然现实中不可能完全如电影中一样,现实中的成人也不可能都那样的幼稚,但把这个“规则”或者法则放到现实当中,我们就会发现这似乎这也是可以解释的通的。

现实中我们举两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处处为自己着想,他当然就会想尽各种办法使自己迫近那个原点,让自己心情舒畅。这种心情舒畅可以表现为自尊心得到满足、提高了生活质量;另一种人就是完全为别人着想,认为自己对别人的责任才是第一位的,顾忌家庭,心系国家。这种人在表面上看不符合“规则”,他们似乎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舒服而做出自己的行为的。但换个角度讲,不管其怎么为他人负责任,都是因为其本身觉得应该去负责任,如果不这么做他就会减少“舒服”度,从而偏离原点。

每个人的规则肯定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侧重的点或者方面,但相同的是,每个人都会以这个标准为平衡点来作为自己行为活动的起因及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