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磨课小记

分类: 梁艳萍 |
《乘法的初步认识》磨课小记
—— 梁艳萍
为落实好县教体局教研室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9月底,学校通知我和游慧霞老师同上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全面分析,确定主体思路
国庆节期间,我对这节课的大概思路有了初步的构思。我是这样想的:尽管教材上设计的教学情境生动有趣,符合二年级孩子们的兴趣点,但如果我还是按教材上的情境去组织教学的话,就极易和游老师上成同一堂课,教学设计“撞车”对于这次活动来说,明显是不合适的。那怎么设计一个符合教学目标又贴近孩子生活的情境,来完成此次教学呢?通过认真研究教材,我决定就从孩子们的座位为切入点,从座位安排的特点来数人数,增强孩子们对于“几个几”的理解,做好了这一步,对于后面“加数相同的加法,该怎样用乘法来表示?”这一难点的突破,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学习方法的选择,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孩子们自学!不言而喻,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自学的形式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通过对本节课教材、教参和我班孩子的深入、具体的分析,我觉得可以一试。
我的主体思路是这样的:从一个大组中每行坐2个人,引出新的数数方式“1个2、2个2、3个2……”,让学生对几个几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扩展到一个大组10个人,“1个10、2个10……”这样数,并结合课件演示“每数一个10圈一圈”的过程,这样数出一共有4个10,全班的人数用加法算式10+10+10+10=40来表示。
然后由此出发,引导学生发现全班的人数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数法,你想怎么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圈一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几,然后再用加法算式算一算。动手环节之后请学生上台展示汇报。得出8+8+8+8+8=40、5+5+5+5+5+5+5+5=40、4+4+4+4+4+4+4+4+4+4=40、2+2+2+2+2+2+2+2+2+2+2+2+2+2+2+2+2+2+2+2=40等多种想法各异的算式,从而让孩子感受到这样的算式的繁琐和不便,引出新的运算——乘法。接着引导孩子发现这些算式的加数的特点:都是相同加数相加。
接下来对于“怎样用乘法来表示加数相同的加法(即乘法的意义)”的教学,由孩子自学完成。学生汇报反馈学习效果。
最后练习巩固。练习题注重孩子对于“几个几”的理解、相同加数的加法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以及同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这三个方面来设计。
二、反复试课,前路逐渐明朗
1、一试受挫
确定好教学设计,加班完成课件制作,我的第一次试课开始了!可是实际效果却让我有点失望。造成这样的结果,大班额环境这一客观因素有一定原因,但主要还是因为我对整体的教学把握不够周到。
一开始,我分别采用“1个2、2个2、3个2……”和“1个5、2个5、3个5……”的方式数第一大组的人数,边数边起立,学生对于这一新的数数方式感到新奇,参与热情特别高,可是后面的自由数数环节,让孩子来汇报时,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效果,由于前面的拖沓,导致后面的主要内容“乘法意义”的教学草草收场,连练习都没有时间进行。
第一次试课有点狼狈,但很庆幸从中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不但有教学设计上的片面,还有课堂把控临场应变等能力的不足。
参与听课的各位老师,从教学设计到语言组织等多个方面给了我很多建议,曾婧老师提出:导入过程稍显繁琐,要注意尽量优化,使之既能起到教学效果,又不过分浪费孩子有效的学习注意力。李伟珍老师更是一语中的:“乘法意义”的教学才是重点,这一部分教学该怎样更有效地开展,怎么突破教学难点?欧阳娟老师在组织教学秩序方面给了我很好的建议……
2、二试更迷惘
有了大家的指点,我再次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精简教学流程、突出教学重点……开始了第二次试课。可是相比于第一节课,感觉孩子们更不知道在学些什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同事们的建议又给我指明了方向。这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虽然内容比较简单,但老师布置的自学任务太空洞,目标不明确,孩子们年龄小,根本不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这是个问题!是啊,没有引导性提问,没有具体的交待,孩子们不知道老师要他们做什么,那他们根本无从下手!
难道我一开始的设想都是一厢情愿,这些“美好的设想”在实际教学中根本无法实施?10月中旬就要正式上课了,我搞什么创新?搞什么独树一帜?这不是自讨苦吃吗?情急之下我一夜之间又彻底抛掉了之前的设计,又临时改变为按照教材编排来设计教学,走回传统路线。
3、三试表面风光,但失去了自我风格
第三次试课,教学环节特别顺畅,学习氛围好,学习效果也不错,比前两次试课有很大改观,心里正暗自窃喜,想着就这样上吧!但李水莲主任说:不行!两堂课上成一样的,这哪是什么“同课异构”?我自己心里一想,也是,如果就这样来敷衍任务,我自己对自己也交待不了。
怎么办?再来!我不能放弃原来的构思,构思没有问题,实施效果不理想,找出症结所在并解决它,才是我要做的!我不能半途而废。
晚上的数学工作室“周五话题研讨”,专门针对我和游老师的课进行了讨论。
李水莲主任说,课前游戏本来让人耳目一新,本以为会顺着这条线切入教学,没想到画面一转,又绕到了青蛙和游乐场,画面转换太多,后面的效果不如前面的好,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李主任建议,不妨把数人数时的“10个10个数”“8个8个数”“5个5个数”纳入到教材设计的三个教学层次,逐层展开。这与我当初的想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只是没有李主任想得那么细致有层次,不过有了李主任的点拨和支持,我对自己的坚持又有了更多的信心。
王小宝老师提醒我注意教师语言的准确,其中一个乘数表示的是“加法算式中的‘任意一个’相同加数”。
李剑老师针对自学部分提出改进,让更多的知识由学生来讲。
同事们发现的问题还有:练习设计太多,课堂内容太满,前松后紧……
结合各位同事提出的宝贵建议,我又一次重回了之前的设计,在学生自己动手圈一圈、数一数这个环节,我重新做好各种链接,把孩子们可能想到的各种方式的数法都展现出来,有效地强化了孩子们对于“几个几”的理解。
在自学这一块,听取了李水莲主任的建议,在课件上出示引导性提问:1、加数相同的加法,该怎样用乘法来表示?2、乘法算式中的数,与原来加法算式中的数有什么关系?3、乘法又该怎么写?怎么读呢?这样,让学生明确了自学的目的性,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在这一过程的实际教学时,我再口头指导学生通过“读一读”、“说一说”的方式,进行自学。
4、反复磨课,渐出成效
经过再一次试课和调整,《乘法的初步认识》整节课的教学思路逐渐清晰起来,教学环节也设计得更加紧凑,教师的语言更加简洁精练,练习设计更具有层次性……
课堂上,孩子们通过动手圈一圈,数一数,对“几个几”的认识比较扎实。自学环节,有了引导性问题来带路,孩子们对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能够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从孩子们的汇报情况来看,大都收获了自己的自学成果,知道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加数相同的加法,明确了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的读、写。http://s1/mw690/0044Qxc7zy7gSgIVpCw30&690
本节课的教学,立足教材,又敢于跳出教材,创造性的组织教学,不仅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还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培养了孩子们的自学能力。
感谢各位同事挤出宝贵的时间,群策群力,对我的教学进行反复研讨、打磨,使我心中目标渐明,为我增添了勇气和信心。我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县教研室陈主任和各位听课老师的肯定,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http://s13/mw690/0044Qxc7zy7gSgJKXsoac&690
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多多地自我打磨每一节课,相信自己一定会在这样的反思和打磨中得到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