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2017-12-26 09:27:39)


原创 2017-10-23 黄建珍 分宜一小数学工作室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部分。特别是一年级的计算教学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必须打好扎实的基础。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将直接影响他以后的计算能力。针对这个问题,周三下午的数学组教研活动,我们做了如现:

 

袁小艳: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利用实物、小棒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多动手,从抽象到具体,口算能力逐渐加强。

 

高贞老师言简意赅,想要提高计算能力就是三多:多做,多看,多练。

 

傅贵霞:练习形式要多样化。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进行练习;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马亚娟:结合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会算理,突破难点,提高计算能力。

 

小钟芳:盲目的进行计算会影响正确率。解计算题也要和解应用题一样,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醒孩子一定要"先看、再想、后计算"顺序,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

 

大钟芳:练习要有针对性,更要帮助学生发现计算中的规律。针对那些易错、易混的题目多多练习,让学生在辨析中真正提高计算能力。

 

范敏:一道题初步计算完了,不能算计算完全结束了。学生在计算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进行仔细的检查。比如,数字看错没有运算顺序错了没有,写错了没有等。有的还可以进行检验和验算,看结果是否正确。

  http://s7/mw690/0044Qxc7zy7gSfx63qee6&690


 袁长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

 

钟李平: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

 

邓小芳:对计算类型进行归纳,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的计算方法。

 

袁锦连: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发现有的孩子常常错同一题(如有的学生总喜欢算6+8=15),可以把学生喜欢错的题记录下来,在课间和同学们一起活动时说给他答一下,多进行几次,学生就能够记牢了。

 

钱文英: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有许多学生没有这一良好的习惯,拿到一道计算题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楚运算符号,就算起来了,所以在计算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计算的要求是:正确、熟练、合理、灵活。就一年级计算而言,基本口算,尤其是2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是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百以内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基础。那么,如何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达到正确、合理、迅速、脱口而出呢?下面就结合自己教学的体会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1、合理练习,先慢后快。在刚刚教完一个新的计算内容时,我要求学生侧重掌握计算方法。因此,练习时尽量计算量少一些,且不计时间,重在算对,过了一段时间,逐步提高计算要求,重在算快。 

2、重点部分重点练。在教学前先认真分析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
3、经常出错的计算反复练。平时批改作业时,我有意识地把学生作业中算错的题进行分析、归类,针对这些容易错的算式,我都及时纠正并加强针对性练习,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4、讲究练习形式的灵活多样。针对一年级儿童好动,持久性、稳定性较弱的特点,试着采用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计算。例如:利用口算卡片进行视算;每天课前2分钟的口算或2分钟的对口令进行听算;也有找朋友邮递员给小动物找家等视算、听算相结合。多样化的练习丰富了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使计算能力的提高有了保证。 

总之,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复杂、日积月累的过程。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快速、准确地计算,我们应从一年级开始,协助他们打好基础,让他们能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