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课堂”听课体会
(2017-11-21 22:09:5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梁艳萍 |
“和美课堂”听课体会
2017年9月23日和24日,我跟随李水莲主任到南昌参加“和美课堂”听课。说实话,我有好几年没有出去听课了,甚至是第一次听到“和美课堂”这个词。心里不免有点落伍和脱节的感觉。
活动中,各位优秀名师的示范课和讲座带给我不少的思考。
俞正强老师上了一节“鸡兔同笼”的练习课,整节课他就讲了一个题“鸡兔有头7个,有脚22只,鸡兔各几只?”没有多媒体,没有形式多样的组织教学,他就是把从“幼儿园、一年级小朋友用的最直观的画图的方法”到“二三年级孩子常用的凑一凑的方法”再到“四五年级同学学的算一算的方法”最后到“六年级的解方程的方法”在俞老师的引导下,一一呈现,教学的重点放在:在四种方法之间找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用假设全是鸡来算一算的方法,本质上就是幼儿园、一年级小朋友的画一画的方法,如果计算的方法不会,那就教他画一画;然后再引导孩子们发现:六年级解方程的方法,本质上就是二三年级孩子的列表来凑一凑的方法,如果解方程的方法不会,那就教他凑一凑。
当俞老师问孩子们:你们用哪种方法解决时?有孩子说是六年级学生了要用六年级的方法解决?有点不屑于那些幼稚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俞老师反问:刚刚只有6个人会,其他的人都不会怎么办?孩子们沉默的时候,俞老师正告孩子们:数学就是要用简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遇到不会的问题,要懂得弯腰,数学就是要接地气,解决数学问题的最基本方法是画一画、凑一凑,就从最基本的、最本质的、最简单的画一画、凑一凑的方法去想。在我看来颇有点返璞归真的味道。一堂练习课,看似简单,其实不难看出俞老师的用心,这不是在教解题方法,这是在教给孩子们解决办法、学习方法。
袁晓萍老师上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整节课她始终坚持让“知道的”告诉“不知道的”,过程、方法、道理由孩子说,慢慢地在这其中渗透“割补”“转化”的数学思想。这节课还有一个感受就是学生们的动手作图能力非常强,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孩子们的各种样式的图,各种割补的方法层出不穷,真是让人佩服!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完成后,袁老师又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呈现出:除了割补的方法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外,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也能把它拉成一个长方形,这样拉成的长方形的面积还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引发了学生理性的思考。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袁老师他们学校开展的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他们每个年级都有一个主题实践活动。从他们收回的实践反馈情况来看,这样的活动应该是极大地促进了孩子们的思考,孩子们真的是脑洞大开,这样的活动也很好地深化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
吴正宪老师的课《比》看似随意,却很善于在课堂中发掘学生。她对于教材中关于比的定义“比就是两个数相除”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认为这样的描述削弱了比的生活性、社会性,认为“比”应该是“两个数量倍数关系的表达,是两个数量倍数关系的度量。”她的这节课所提取的例子也始终强调了比的社会功能,比如:哪杯糖水甜?哪碗辣椒拌饭辣?哪个打字速度快?哪杯盐水浓度高?……孩子们对于“比”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僵化的“两个数相除”,而是鲜活的生活体验和社会认知。
这是这次我去南昌听课的一些体会,名师们对于教材、教学知识点的处理,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都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