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忆家乡的“呛子菜”

(2013-10-21 09:38:26)
分类: 感悟

深秋时节,又到了家乡人们一年之中制作、腌制“呛子菜”的时候了。“呛子菜”是关中西部扶风和杨凌一带农村百姓深秋时节腌制的一种过冬咸菜。之所以叫“呛子菜”,是因为这种咸菜从它的选菜和作料完全是由“芥菜”(出芥末籽的“芥菜”)组成,腌制好的“呛子菜”因为芥末味浓郁,所以辛辣蕴香,吃到嘴里,总会呛得人不住的流泪。

每年夏季过后,扶风和杨凌一带的农村百姓就会在自家的田间地头选择出一小块空地,撒一些芥菜种子,不为别的,只是为给即将到来的寒冬提前准备一些过冬的蔬菜。过去在陕西的关中一带,一到冬季,几乎就没有了什么新鲜蔬菜,家家的菜窖里,也基本都是白萝卜、胡萝卜、大葱之类。因为绿色蔬菜的稀少,所以在秋末腌制一些咸菜以备过冬,也就成了这一带农村里家庭主妇们祖辈遗留下来的传统和惯例。深秋来临,地头的芥菜苗在经过了秋霜的滋养孕育后,正是叶肥、茎壮、根粗的时候。而选择此时的“芥菜”制作“呛子菜”味道也最为醇香可口。“呛子菜”的制作是连同“芥菜”的根、茎、叶一起使用的,首先是将整株挖回的“芥菜”洗净,控干水分,先将叶和茎用刀单独切成23厘米的小段,其次再把 “芥菜”根纵向破开,也切成同样大小的薄片,然后将芥菜根、芥菜茎和叶按先后次序下入热水锅中略焯一下,随即捞出装入布袋并用大石头压住挤出水分,待芥菜段摊开晾凉后将其盛入瓷缸中,拌入提前焙好碾碎的芥末籽和颗粒盐,大约腌制一周的时间后,具有浓郁芥末清香的“呛子菜”就可以吃了。

扶风和杨凌一带吃“呛子菜”一般都是将腌好的“呛子菜”盛盘,上面洒些辣椒面,淋上一勺熟好的菜籽油,拌上自家酿制的醋就可以吃了。因为“呛子菜”所特有的辛辣蕴香,加之芥末本身又具有温中清火和开胃增进食欲的独特功效,所以这带有浓郁芥末辛辣的“呛子菜”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成了关中西部扶风、杨凌一带农村百姓冬日里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

“呛子菜”的最佳搭配主食是包谷珍,扶风和杨凌一带的农村百姓尤其喜欢吃稠包谷珍,秋天是玉米丰收的季节,新收获的金黄玉米在经过电磨细碾之后就成了黄灿灿的包谷珍。在农家灶台上用大锅小火、盖上锅盖慢慢熬煮一个小时左右后,香喷喷、热乎乎的包谷珍就可以出锅了,夹一口清爽辛辣的“呛子菜”、一筷头滑爽的金黄包谷珍,一凉一热,一咸一甜,当“呛子菜”与包谷珍在嘴里相互交融的一瞬间,芥末的清凉和辛辣就会立刻沿着舌根迅速上蹿到鼻腔,把包谷珍的热气一下子就全部从鼻孔带了出来,而最后萦绕在口中的则完全只剩下包谷珍的香甜和“呛子菜”的清脆爽口。记得在1979年——1980年我五六岁的时候,由于大伯在新疆工作,我的父母也分别在宝鸡和西安两地。所以,儿时的我和堂姐一直随爷爷、奶奶和小姑在老家农村生活。那时候,还是集体公社,爷爷和小姑每天一早就得去参加公社劳动、挣工分,奶奶就在家里给我们做早饭,因为我家挣工分的人少,所以队上分到的白面也总比别人家的要少,白面的食用只局限在蒸馍或者午饭时奶奶给爷爷和我们做一顿汤面吃。直到现在我还能记得当年在老家农村,有时家里来了客人,奶奶拿着碗在村子里四处借白面的情景。因为儿时家里白面的缺少,所以奶奶每天的早饭也大多做的就是包谷珍,由于吃完早饭后爷爷和姑姑还得下地干活,稠包谷珍又能“顶饱”,所以每早的包谷珍几乎都是盛到碗里稍晾一会儿,就可以一筷子夹出一块。那时候“呛子菜”也是很稀罕,一小碗“呛子菜”要能够坚持到家人碗里的饭全部吃完,所以每次早饭时我和堂姐都是事先约定:吃一口“呛子菜”必须要喝三口包谷珍才行……
    后来在1981年,我的堂姐也随大伯去了新疆,我也随父亲到了宝鸡,这种和爷爷奶奶围坐一起抢着吃“呛子菜”喝稠包谷珍的经历也越来越少。记得在刚来到宝鸡后的一段时期,我甚至讨厌吃“呛子菜”和吃稠包谷珍,孩子的虚荣心总是让我觉得那是农村很土的吃法。但随着在城里三十多年的生活,在品尝过了天南海北各式各样的美味菜肴后,反而每每想起家乡的“呛子菜”还有那稠稠的包谷珍,就难按内心对它的向往。

“呛子菜”在城里是没有的,所以每年秋末初冬当老家的姑姑或是舅舅给我们捎带一些“呛子菜”的时候,这朴实无华的家乡咸菜总会成为全家人的最爱,就连我祖籍东北的媳妇也深深地爱上了这土色土香的关中地方小菜。当窗外寒风呼啸,树叶飘零的深秋傍晚,一家人围坐桌前,一碗金黄的稠包谷珍,一筷子清爽辛辣的“呛子菜”,顿时会让你寒气全无,心里暖洋洋的。我的舅舅是个十分讲究的人,每次他做的“呛子菜”也总是格外细致,他总是会把芥菜的叶子和茎搭配制作成一种碧绿色的“呛子菜”,然后再把芥菜的根单独切成很细很细的白丝儿制作成另一种纯芥菜根的“呛子菜”,这种由芥菜根单独制作的“呛子菜”,由于芥末的香味特别浓郁,热水焯过后的芥菜根又十分绵软,因此入口即化,更加好吃。每年舅舅做好“呛子菜”总会特备为我多装一些这种由芥菜根单独腌制的“呛子菜”。说也奇怪,这种关中西部扶风和杨凌一带农村特有的“呛子菜”在和其他饭食搭配的时候,则很难品味到它独有的辛辣香醇特色,只有和金黄色的稠包谷珍搭配才最为完美,也最能凸显“呛子菜”的独特风味。所以直到现在,我都认为“稠包谷珍”才是“呛子菜”的最佳搭档。

现在舅舅一家也到西安定居了,姑姑也年龄大了,我每年能够吃到“呛子菜”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但是,每当秋日来临或在瑞雪纷飞的冬日傍晚,我总是会想起家乡“呛子菜”的清香,每当老家来人给捎带些新腌制好的“呛子菜“时,我总会在第一时间就煮上包谷珍。当端着热气腾腾清香四溢的包谷珍饭碗,当细致的夹上一筷头儿“呛子菜”慢慢品味的时候,我总会任由那“呛子菜”中浓郁的芥末辛辣把自己呛出眼泪来,我想也许只有这刻意让自己流出的眼泪,才最能表达自己对于“呛子菜”一直以来的眷恋与钟爱,我想也许只有这刻意让自己流出的泪水才更强烈的唤醒自己对童年往事的思念与回忆……




                                               菩提行者
                                             2013
1020日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